
辘轳(lù lu)由“辘”(車軸轉動聲)與“轳”(車輪)構成,本義指古代利用輪軸原理制成的提水機械,核心結構包含支架、轉軸、繩索及水桶。其工作原理是通過搖動手柄帶動轉軸旋轉,實現重物(如井水)的垂直升降 。
傳統井上汲水工具,常見于中國農村,通過纏繞繩索的轉輪提升水桶。《天工開物》記載其“省力而效速”,是古代農業灌溉的重要發明 。
引申指所有運用輪軸原理的簡單機械裝置,如絞盤、滑輪組等。
《漢英大詞典》(第三版)譯為“a windlass”,強調其通過曲柄轉動卷筒的結構特性 。
部分文獻采用“well pulley”(井用滑輪),突出其井下提水功能 。
辘轳在古詩詞中象征勞動智慧與田園意象。如李白《贈汪倫》“井上辘轳床上轉”,以動态機械襯托生活場景;《齊民要術》詳述其“輕便易施”的技術優勢,體現古代工程智慧 。
“辘轳”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辘轳是中國古代廣泛使用的井上汲水裝置,流行于北方地區。其結構包括:
工作原理:利用輪軸機械原理,通過搖動手柄帶動辘轳頭旋轉,使水桶升降完成取水。這種設計顯著降低了人力消耗,自漢代起成為深井取水的主要工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結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權威來源如(搜狗百科)和(中國數字科技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