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醫】 intracranial pressure
all one's best; force; power; puissance; strength
【化】 force
【醫】 dynamo-; ergo-; force; potency; potentia; Power; stheno-; strength; vis
bring down; cut; diminution; letdown; lower; reduce; shrinkage
【法】 lower
顱内壓力減低(De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DICP)指顱腔内的腦脊液、血液或腦組織體積減少,導緻顱内壓(正常成人平卧位為5-15 mmHg)低于生理範圍的病理狀态。該術語對應的英文醫學表述為"intracranial hypotension"或"reduc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從臨床表現看,患者可能出現直立性頭痛(體位改變時加重)、惡心嘔吐、聽力障礙及頸項強直等症狀。根據《神經内科臨床指南》[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神經病學》第8版],約90%的自發性低顱壓患者以體位性頭痛為首發症狀。
病因方面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類。原發性多與腦脊液漏有關,常見于硬脊膜撕裂;繼發性可由脫水、休克或過度腦室引流等引發。《中華醫學雜志》[來源:2023年低顱壓綜合征診療共識]指出,腰穿後頭痛是醫源性低顱壓的典型表現。
診斷需結合影像學特征:腦MRI可顯示硬腦膜強化、腦下垂等特異性征象。根據《放射學實踐》[來源:中國醫學影像技術期刊],靜脈窦擴張和垂體充血是重要的輔助診斷指标。
治療方案包括保守治療(卧床休息、補液)和硬膜外血貼片修複。美國神經病學會[來源:AAN治療指南]建議對持續腦脊液漏患者采用靶向血貼片治療,成功率可達70%以上。
顱内壓力減低(低顱壓綜合征)是指顱腔内的壓力低于正常範圍,通常以腦脊液壓力低于60-70mmH₂O(成人)或50mmH₂O(兒童)為判斷标準。以下是詳細解釋:
醫源性因素
外傷或疾病
體液失衡
體位性頭痛
伴隨症狀
診斷方法
治療措施
如需更詳細臨床指南,可參考、2、5、8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