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intracranial electrography
顱内腦電圖描記術(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y,iEEG)是一種侵入性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通過外科手術将電極直接植入顱骨内或大腦皮層表面,用于記錄大腦神經元電活動的變化。該技術主要應用于癫痫病竈定位、腦功能區域精準測繪以及神經科學研究領域。
根據《神經外科手術學》(Neurosurgical Operative Atlas)的定義,顱内腦電監測需通過立體定向或開顱手術植入電極,包括硬膜下電極、深部電極和皮層電極三種類型。相較于傳統頭皮腦電圖(EEG),其空間分辨率可達到毫米級别,能檢測到頭皮電極無法捕捉的高頻振蕩信號。
《癫痫與行為》(Epilepsy & Behavior)期刊指出,該技術在難治性癫痫術前評估中具有關鍵作用,可幫助外科醫生區分緻痫區與正常腦組織。臨床數據顯示,經過iEEG引導的癫痫手術有效率提升至65-80%,顯著高于僅依靠MRI或頭皮EEG的評估方式。
國際抗癫痫聯盟(ILAE)技術報告強調,該操作需由神經外科團隊在嚴格無菌條件下實施,電極植入時間通常持續5-7天。監測期間通過誘發癫痫發作、任務态記錄等方式獲取數據,結合腦磁圖(MEG)和功能磁共振(fMRI)進行多模态分析。
顱内腦電圖描記術(iEEG)是一種通過侵入性方式記錄腦電活動的醫學檢測技術,主要用于癫痫病竈定位和帕金森綜合征等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以下是詳細解析:
定義與原理
該技術通過外科手術将電極直接植入顱内,記錄腦深部組織(如海馬、杏仁核)或腦表面的電活動。相較于普通腦電圖(頭皮電極),它能更精準捕捉高頻電信號,減少顱骨和頭皮對信號的衰減幹擾。
應用領域
操作方式
分為兩種侵入性方法:
技術優勢與局限
曆史發展
該技術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早期用于探索癫痫機制。隨着神經外科技術進步,現已成為功能性神經疾病診療的重要工具。
注:顱内腦電圖屬于有創檢查,需嚴格評估適應症與風險。普通腦電圖(如、5所述)仍為無創篩查首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