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鹵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四個核心範疇:
1. 地理學概念(Salt Marsh)
指含鹽量較高的土地或鹽堿地。《說文解字》記載“鹵,堿地也”,《中國地理大辭典》進一步定義為“土壤中可溶性鹽類積聚形成的自然地貌”。英語對應術語為salt marsh或alkali soil,常用于地質與環境科學領域。
2. 食品加工(Marinated Food)
指用香料、醬油等調味料長時間炖煮的烹饪方法及成品,如鹵牛肉(marinated beef)。《中華烹饪技法大全》将其描述為“通過鹵水滲透使食材入味”的工藝,對應英文動詞stew in spiced sauce或名詞pot-stewed dish。
3. 化學物質(Brine)
特指高濃度鹽溶液,如制鹽工業中的鹵水。《化學工程手冊》定義其為“氯化鈉飽和溶液,密度大于1.2 g/cm³”,英語直譯為brine,常見于化工與食品防腐場景。
4. 元素類别(Halogen)
在化學中作為鹵素(Halogen)的簡稱,涵蓋氟、氯、溴、碘等元素。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将其歸為“周期表ⅦA族,易形成鹽類化合物”,英文術語為halogen。
“鹵”是一個多義漢字,其含義涵蓋自然物質、烹饪方法及古漢語通假用法等。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鹽鹵:指制鹽過程中殘留的黑色有毒苦汁,又稱“苦汁”。這是該字最原始的含義,如《說文解字》記載“鹵,西方鹹地也”。
濃汁:泛指濃稠的湯汁,如鹵汁、鹵面。
二、其他含義
烹饪方法:用五香鹹水或醬油等調味汁烹制食物,如鹵肉、鹵蛋。
古漢語通假:
三、擴展含義
地理概念:指鹽堿地或貧瘠土地,如杜甫詩句“鹵中草木白”。
化學名詞:現代化學中對應“鹵素”(Halogen),如氯、氟等元素。
四、現代應用
該字筆順為丨一丨フノ丶一,部首為“蔔”,總筆畫7畫。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引用或方言用法,可參考《康熙字典》《戰國策》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