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Liverpool cotton exchange
Liverpool
cotton
【化】 cotton
【醫】 byssus; cotton; gossypium
bourse; exchange
【經】 exch; exchange
利物浦棉花交易所(Liverpool Cotton Exchange)是19世紀至20世紀中期全球棉花貿易的核心樞紐,其名稱在漢英詞典中通常直譯為“Liverpool Cotton Exchange”。以下從曆史背景、功能定位及漢英翻譯特征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利物浦棉花交易所成立于1841年,是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棉花進口與期貨交易的核心場所。它通過标準化合約規範全球原棉貿易,主導了19世紀全球棉花定價權。其運作模式結合了現貨交易與期貨市場,成為現代商品交易所的雛形。該機構于1967年關閉,但其曆史地位使其成為經濟史研究的關鍵案例 。
在漢英詞典中,“利物浦棉花交易所”作為專有名詞需保留原名稱結構:
經濟史學術著作
《棉花帝國》(Empire of Cotton)詳細分析了利物浦交易所在全球棉花産業鍊中的樞紐作用,強調其通過期貨合約降低貿易風險的創新機制(哈佛大學出版社,2015)。
來源:S. Beckert, 2015, Chapter 8.
金融史檔案
利物浦中央圖書館館藏交易所原始交易記錄(1841-1967),包含合約樣本及價格日志,印證其标準化交易規則對現代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 。
來源:Liverpool Central Library, Cotton Exchange Archives.
漢英翻譯規範
《牛津英漢雙解商業詞典》(第3版)将“Liverpool Cotton Exchange”列為曆史詞條,注釋強調其“以遠期合約對沖價格波動”的核心功能,中文譯名需完整保留專有名詞結構 。
來源: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p.214.
利物浦棉花交易所
Liverpool Cotton Exchange
釋義:1841年成立于英國利物浦的棉花期貨交易中心,曾通過标準化合約主導全球原棉定價,1967年停止運營。其運作機制奠定了現代商品交易所基礎。
例證:利物浦棉花交易所的遠期合約為曼徹斯特紡織廠提供了原料價格保障(《英國工業革命史》,劍橋大學出版社)。
注:以上參考來源需讀者自行驗證鍊接有效性,學術著作建議通過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檢索。
利物浦棉花交易所是19世紀全球棉花貿易體系的核心樞紐,其曆史地位和功能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曆史背景與形成 19世紀中葉,英國憑借工業革命成為全球最大棉花加工國,而美國南部是主要原棉供應地。利物浦作為英國最大港口,依托蒸汽輪船技術突破,逐漸發展為連接美洲原棉産地與歐洲工業區的物流中樞。至1850年代,這裡彙集了全球80%的棉花交易量,促成資本主義世界首個專業化棉花交易市場誕生。
二、核心功能與運作機制 該交易所不僅是實物交割場所,更是信息與資本的交彙點:
三、全球影響與危機 •供應鍊波動:美國南北戰争期間原棉斷供導緻交易所交易量驟降50%,引發全球"棉荒"和價格暴漲3倍() •産業重構:迫使英國轉向印度等新原料地,加速殖民經濟體系擴張 •社會連鎖反應:工廠倒閉引發歐洲大規模失業潮,暴露全球化早期脆弱性
四、曆史地位與現狀 作為現代期貨市場先驅,其運作模式被紐約期貨交易所(NYBOT)繼承。雖然利物浦棉花交易所在20世紀停止運營,但鼎盛時期構建的"棉花帝國"網絡深刻影響了國際貿易體系,實現從密西西比種植園到曼徹斯特工廠的全球産業鍊整合()。
補充說明:當前利物浦棉花交易所原址已轉型為文化場所,但其曆史建築仍見證着工業革命時期全球化的原始形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