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gate riser
【化】 sprue
【化】 dead head; riser-head
在鑄造工藝中,"流道冒口"是金屬液态成型的關鍵結構組件,其漢英對應術語為"Runner and Riser"。根據鑄造工程學規範,該術語可分解解釋如下:
流道(Runner)
指連接澆口杯與型腔的導流通道,英譯為"metal flow channel"。主要功能是引導熔融金屬以可控流速進入鑄型,避免紊流和氧化夾雜。流道設計需遵循伯努利方程原理:
$$
frac{v_1}{2g} + h_1 = frac{v_2}{2g} + h_2
$$
其中v為流速,h為高度,g為重力加速度。
冒口(Riser)
又稱補縮冒口,英譯"feeder head",是儲存液态金屬的空腔結構。通過熱力學補償原理(Chvorinov法則)實現鑄件凝固過程中的體積收縮補償,計算公式:
$$
t = k left( frac{V}{A} right)
$$
t為凝固時間,V/A為模數,k為合金常數。
協同作用機制
流道與冒口的配合需滿足以下參數關聯:
該術語主要應用于砂型鑄造、壓鑄等工藝,在汽車發動機缸體和航空渦輪葉片制造中具有重要工程價值。權威設計标準可參考GB/T 15056-2021《鑄造表面粗糙度評定方法》和ASTM A247-19《鑄件顯微組織檢驗方法》。
在鑄造工藝中,“流道”和“冒口”是兩個關鍵術語,分别承擔不同的功能:
流道是金屬液從澆包進入鑄模型腔的通道網絡,其末端稱為澆口。澆口是流道最接近型腔的窄小部分,主要作用包括:
冒口是附加在鑄件上方或側面的補充結構,核心功能為補縮,具體作用如下:
特征 | 流道(澆口) | 冒口 |
---|---|---|
位置 | 金屬液進入型腔的通道末端 | 鑄件厚大部位上方或側面 |
核心功能 | 引導金屬液、斷離流道 | 補縮、排氣、集渣 |
設計特點 | 窄小截面,便于分離 | 體積較大,凝固晚于鑄件主體 |
流道是金屬液輸送通道,而冒口是補縮與排氣的關鍵結構,兩者共同保障鑄件質量。更多細節可參考鑄造工藝手冊或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