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曆史成本假設英文解釋翻譯、曆史成本假設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historical cost assumption

分詞翻譯:

曆史的英語翻譯:

history

成本假設的英語翻譯:

【經】 cost assumption

專業解析

曆史成本假設(Historical Cost Assumption)的漢英詞典視角解析

一、核心定義

曆史成本假設(Historical Cost Assumption)是會計學中的一項基本原則,要求企業以交易發生時的實際成本(即曆史成本)記錄資産和負債,而非當前市場價值。其英文定義為:

"An accounting principle that assets and liabilities should be recorded at their original purchase price or acquisition cost at the time of transaction, rather than their current market value."

二、核心特征解析

  1. 客觀性與可驗證性

    曆史成本以實際交易憑證(如發票、合同)為基礎,具有高度客觀性,能有效避免主觀估值偏差。例如,企業購置設備時,以發票金額入賬,而非後續市場波動後的價格。

    來源:中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九章(鍊接

  2. 後續計量原則

    資産入賬後,通常不隨市價變動調整賬面價值(除非發生減值)。例如,房地産若升值,會計上仍按購置成本列示,增值部分僅在出售時确認損益。

    來源: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IAS 16——不動産、廠場和設備》§15(鍊接

  3. 與公允價值對比

    維度 曆史成本 公允價值
    計量基礎 交易發生時實際支付金額 當前市場交易價格
    波動性 賬面價值穩定 隨市場波動頻繁調整
    適用場景 常規資産(存貨、固定資産) 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産

三、理論依據與争議

四、典型應用場景

  1. 固定資産計量:廠房、設備按購置價入賬,分期計提折舊。
  2. 存貨計價:商品采購成本計入庫存,銷售時按先進先出(FIFO)或加權平均法結轉成本。
  3. 負債确認:長期借款按實際收到本金入賬,利息費用分期确認。

五、權威文獻參考

結語

曆史成本假設通過錨定交易原始數據,保障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可審計性,但需結合其他計量屬性(如公允價值)以提升信息相關性。其在全球會計準則中的基礎地位,體現了會計實務對證據鍊完整性的根本訴求。

網絡擴展解釋

曆史成本假設是會計基本假設之一,其核心在于要求企業以資産和負債的實際取得成本作為會計記錄和報告的基礎,而非當前市場價值或未來變動後的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核心意義

  1. 基本概念
    曆史成本假設規定,資産和負債的初始确認金額應基于其實際交易價格(即取得或産生時支付的現金或等價物金額)。例如,企業購置一台設備花費100萬元,無論後續市場價值如何波動,會計上始終以100萬元作為賬面價值。

  2. 作為會計假設的意義
    它提供了一種可靠且可驗證的計量基礎,确保財務信息具有客觀性和可比性。這一假設避免了因市場波動導緻的主觀估值差異,降低了財務操縱風險。


二、主要特點

  1. 客觀性與可驗證性
    曆史成本以實際交易憑證(如發票、合同)為依據,數據來源明确,便于審計驗證。

  2. 穩定性
    資産和負債的賬面價值在持有期間通常保持不變(除非發生折舊、攤銷或減值)。例如,土地按購置成本入賬,後續不因市價上漲調整。

  3. 與市場價值的分離
    即使資産當前市價遠高于或低于曆史成本,會計記錄仍以原始成本反映(需在報表附注中披露公允價值變動)。


三、應用場景

  1. 資産計量

    • 固定資産:按購置成本(含稅費、運輸費等)入賬,後續計提折舊。
    • 存貨:按采購成本或生産成本記錄,銷售時結轉成本。
  2. 負債計量
    負債按實際收到的款項或合同約定金額确認。例如,銀行貸款按實際到賬金額記錄,而非未來需支付的本息總額。


四、優點與局限性

優點 局限性
1. 數據客觀,減少主觀判斷 1. 無法反映資産當前真實價值
2. 便于追溯和審計 2. 在通脹或資産升值時可能低估企業價值

曆史成本假設是傳統會計體系的基石,通過強調交易時點的實際成本,保障了財務信息的可靠性。盡管存在無法反映市場動态的局限,但其客觀性和穩定性仍使其成為企業普遍采用的計量基礎。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