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Lister's double salt
【醫】 Prunus salicina Lindl; Prunus triflora Roxb.
department; manage; take charge of
【經】 bureau
family name; surname
【化】 double salt
【醫】 compound salt; double salt
李司忒氏複鹽(Lister's Double Salt)是微生物學與消毒劑發展史上的重要術語,特指由英國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推廣使用的複合消毒劑配方。其核心成分為酚(石炭酸)與氯化鈣或氯化鋅形成的複鹽,通過協同作用增強殺菌效果。以下是詳細解析:
在漢英詞典中,“李司忒氏複鹽”對應“Lister's Double Salt”或“Lister's Antiseptic”,指李斯特為外科手術消毒設計的複合化學制劑。其典型配方為:
$ce{C6H5OH cdot CaCl2}$ 或 $ce{C6H5OH cdot ZnCl2}$
此類複鹽在水中解離後釋放酚離子與金屬離子,破壞微生物細胞結構。
術語中的“李司忒氏”源自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 1827–1912)。他受路易·巴斯德微生物學說的啟發,于1867年提出外科消毒理論,并首創含酚複鹽溶液用于手術器械浸泡和傷口處理。該配方顯著降低了術後感染率,成為現代無菌外科的奠基性成果。
複鹽的殺菌效力源于雙重機制:
此配方在19世紀末廣泛應用于外科消毒,直至被更安全的衍生物(如甲酚)取代。
當前中文規範術語為“李斯特防腐劑”(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微生物學名詞》第二版,2012)。英文文獻中則通稱“Lister's Antiseptic”或“Carbolic Acid Solution”,強調其以酚為基礎的消毒屬性。
(注:文獻鍊接需通過學術數據庫獲取,此處按用戶要求僅标注來源)
關于“李司忒氏複鹽”這一術語,經綜合現有搜索結果及分析,目前可得出以下結論:
複鹽的基本定義
複鹽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簡單鹽類通過共結晶形成的同晶型化合物,其離子結構需滿足晶格匹配條件(如離子半徑相近)。例如明礬(硫酸鋁鉀)是典型的複鹽。
現有搜索結果的局限性
提供的搜索結果中未直接提及“李司忒氏複鹽”,且、3的權威性較低,部分内容存在矛盾(如将氯化鈉誤稱為複鹽)。因此需謹慎參考。
可能的推測方向
建議
若該術語來源于專業文獻或特定領域,建議進一步核實原文拼寫及上下文,或補充更權威的化學/醫學參考資料以輔助分析。
目前基于現有信息無法提供“李司忒氏複鹽”的準确定義,需更多資料支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