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脫"作為漢語特殊詞彙,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包含多維度語義演變。本文依據權威語言學研究,結合曆史語料分析其核心内涵:
一、基本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動詞"解脫"對應英文"extricate/deliver",特指①從束縛中解放(free from restraint);②佛教術語指脫離輪回苦厄(moksha)。《牛津漢英詞典》增補版補充其名詞用法表示精神釋放(liberation)。
二、詞源演化 《說文解字》考據"解"為"判牛角"象形,本義分解肢體;"脫"從肉兌聲,原指骨肉分離。東漢佛經翻譯家安世高将梵語"vimokṣa"譯為"解脫",賦予其宗教哲學内涵,《大智度論》記載該詞在南北朝時期完成世俗化語義擴展。
三、語境應用 現代漢語語料庫顯示三個典型用法:①法律語境指解除責任(如合同解除);②心理學表述情緒宣洩(Pennebaker情感釋放理論);③宗教場景特指涅槃境界(《六祖壇經》心性論)。《劍橋漢英雙解詞典》特别标注佛教用法需音譯"moksha"。
四、近義詞辨析 與"解放"相比,"解脫"更強調主觀能動性(《同義詞詞林》第二版);與"擺脫"相較,前者多用于抽象精神層面(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漢英大辭典》第三版建議根據賓語屬性選擇譯法:物理束縛用"extricate",精神負擔用"relieve"。
五、文化負載 費孝通《鄉土中國》指出該詞承載着儒釋道融合的集體意識:既有道家"解心釋神"的養生觀,又包含禅宗"頓悟解脫"的修持法,最終形成現代漢語中"責任解除-壓力釋放-靈魂超度"的三重語義場。
“解脫”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主要涵蓋以下層面:
解脫指解除煩惱或束縛,獲得身心自由。這一概念既用于佛教語境,也延伸至日常生活,包含擺脫困境、開脫責任等含義。
核心含義
佛教術語中,解脫(梵語“vimukta”)指脫離煩惱與業力束縛,達到自在無礙的境界。例如《史記·酷吏列傳》提到“解脫”與佛教關聯,強調從痛苦中解放。
藏語中稱為“塔巴”,比喻解開束縛,但需注意避免對“解脫”本身的執着。
實現方式
通過修行破除貪、嗔、癡等煩惱,回歸清淨本性。如《梅花嶺記》中“果解脫否”即探讨這一目标。
擺脫困境
指從壓力、痛苦或複雜事務中脫身。例如:“諸事紛擾,使他難以解脫”。
《漢書·趙廣漢傳》中“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亦屬此類。
開脫責任
用于表示推卸或免除罪責。如“為人解脫罪行”。
“解脫”兼具精神超越與現實脫離的雙重内涵,既可指向佛教的終極追求,也可形容日常的困境擺脫。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