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kirschner's apparatus
base; basic; foundation; key; primary; radix
【化】 group; radical
【醫】 base; basement; group; radical
like so; you
hope; rare
family name; surname
【醫】 skeletal traction
implement; organ; utensil; ware
【醫】 apparatus; appliance; crgan; device; organa; organon; organum; vessel
基爾希讷氏骨胳牽引器(Kirscher Wire Skeletal Traction Apparatus)
定義與原理
基爾希讷氏骨胳牽引器(Kirscher Wire Skeletal Traction)是一種骨科牽引技術,通過手術将特制鋼針(基爾希讷針/Kirschner wire)穿透骨骼,連接外部牽引裝置,施加持續拉力以複位骨折、矯正畸形或緩解關節壓力。其核心原理是利用鋼針與骨骼的剛性固定,實現精準的力學牽引,適用于股骨、胫骨等長骨骨折治療。
核心組件與操作
臨床應用
曆史與命名來源
該技術由德國外科醫生Martin Kirschner(1879-1942) 于1909年首創,其設計的克氏針(Kirschner wire)革新了骨科牽引方法,故以姓氏命名。現代骨科手術中,克氏針亦廣泛用于骨折内固定。
公式表達(力學原理)
牽引力需滿足骨折複位需求,其大小遵循:
$$
F = sigma cdot A
$$
其中,$F$為牽引力(N),$sigma$為骨組織耐受應力(Pa),$A$為鋼針截面積(m²)。
來源參考
“基爾希讷氏骨胳牽引器”的正确英文翻譯為Kirschner's apparatus(或Kirschner wire),是骨科手術中常用的牽引固定裝置。該術語可能存在拼寫誤差,正确中文名稱應為基爾希納氏骨骼牽引器(“骨胳”應為“骨骼”),其核心信息如下:
以德國外科醫生Martin Kirschner(1879-1942)命名。他于1909年首次提出使用細鋼針進行骨骼牽引的方法,後成為骨科經典技術。
若需進一步了解手術操作細節或適應症,建議參考骨科專業文獻或器械說明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