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utaneous leprosy; lepra tuberosa; lepromatous leprosy; nodular leprosy
結節性麻風(Nodular Leprosy)是麻風病的臨床分型之一,屬于由麻風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以皮膚和周圍神經損害為主要特征。該病在漢英醫學詞典中對應術語為“Lepromatous Leprosy”或“Nodular Leprosy”,屬于多菌型麻風(Multibacillary Leprosy)範疇。
病理特征與臨床表現
結節性麻風患者皮膚出現對稱分布的紅色或黃褐色結節(nodules),表面光滑且邊界不清,常伴眉毛脫落和面部畸形(“獅面”特征)。神經受累表現為感覺減退、肌肉萎縮及肢體畸形。其病理機制與機體對麻風杆菌的免疫耐受相關,導緻細菌在皮膚和神經内大量增殖。
診斷與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通過皮膚塗片檢查或分子檢測确認麻風杆菌感染。治療方案采用聯合化療(Multidrug Therapy, MDT),包括氨苯砜、利福平和氯法齊明,療程通常為12個月。早期治療可顯著降低緻殘率。
曆史與流行病學
該病在《黃帝内經》中已有“疠風”記載,現代醫學通過1873年挪威學者格哈德·亨森的麻風杆菌發現實現突破。全球現存病例主要分布于印度、巴西及東南亞地區,中國已于2000年達到WHO消除麻風标準(發病率<1/10萬)。
權威參考文獻
結節性麻風是麻風病的一種臨床類型,主要表現為皮膚和神經系統的特征性病變。以下從多角度綜合解釋該疾病:
1. 病原體與傳播途徑 由麻風分枝杆菌引起,主要通過呼吸道分泌物(如鼻腔飛沫)或皮膚破損接觸傳播。病原體可潛伏于巨噬細胞和周圍神經的施萬細胞中,發病與機體免疫力密切相關。
2. 臨床表現特征 •皮膚症狀:典型表現為淡紅色/銅色結節或斑塊(多見于四肢末端),常伴皮膚麻木、脫屑及硬結形成 •神經損傷:約70%患者出現周圍神經粗大,導緻感覺減退、肌肉無力和肢體畸形 •系統受累:重症可伴發虹膜睫狀體炎、關節炎及内髒損害
3. 病理機制 核心是免疫複合物沉積引發的炎症反應,涉及T細胞功能異常和腫瘤壞死因子過度産生。麻風杆菌釋放的抗原會導緻特征性的結節性紅斑(ENL),這是Ⅱ型麻風反應的主要表現。
4. 診斷與治療 需通過皮膚塗片查菌或組織活檢确診。現代采用聯合化療方案(如氨苯砜+利福平),早期治療治愈率可達95%以上,但神經損傷需配合康複治療。
注:該病已實現「可防可治」,中國于2020年達到WHO消除麻風危害标準。疑似症狀建議盡早就診皮膚科或傳染科。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醫學文獻或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