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structured programming
frame; structure; composition;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fabric; mechanism
【計】 frame work
【醫】 constitution; formatio; formatio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tcxture
burn up; change; convert; melt; spend; turn
【計】 programming
【經】 programming
結構化程式設計(Structured Programming)是一種軟件開發方法論,強調使用清晰、邏輯化的控制結構來編寫程式,以提高程式的可讀性、可維護性和可靠性。其核心思想是将複雜的程式分解為若幹個功能獨立、結構清晰的模塊或子程式。
核心原則與特點:
基本控制結構(Basic Control Structures): 程式邏輯僅由三種基本結構組合而成:
if...then...else
, switch/case
)。while
, for
, do...while
)。
這三種結構都遵循“單入口單出口”原則,避免了隨意跳轉,使程式流程更清晰。模塊化(Modularity): 将大型程式分解為更小、功能相對獨立的模塊(如函數、過程、子程式)。每個模塊完成特定的任務,模塊間通過定義良好的接口進行通信。這降低了複雜度,便于分工協作、測試和維護。
自頂向下設計(Top-Down Design): 從程式的總體目标出發,逐步分解細化,先定義高層次模塊的功能和接口,再逐步實現底層細節。這有助于在早期把握全局結構。
限制或避免使用 goto
語句: 結構化程式設計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主張限制甚至完全避免使用 goto
語句。過度使用 goto
會導緻程式流程混亂(“面條式代碼”),破壞基本結構的清晰性,增加理解和調試難度。Edsger W. Dijkstra 在 1968 年發表的著名信件《Go To Statement Considered Harmful》 對此有深刻論述。
使用設計工具: 在編碼前,常借助流程圖(Flowcharts)、結構圖(Structure Charts)、僞代碼(Pseudocode)或問題分析圖(PAD)等工具進行邏輯設計和描述。
目标與優勢:
曆史背景與影響:
結構化程式設計的概念在 20 世紀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由 Edsger W. Dijkstra、C.A.R. Hoare、Niklaus Wirth 等計算機科學家提出并發展。它是對早期編程實踐中普遍存在的、依賴 goto
語句導緻的混亂代碼(“意大利面條式代碼”)的一種革命性改進。Pascal 語言(由 Wirth 設計)是早期支持并推廣結構化程式設計思想的代表性編程語言。結構化程式設計的思想深刻影響了後續的軟件開發方法論,如面向對象程式設計(OOP),并成為現代軟件工程實踐的重要基石之一。其核心原則(如模塊化、控制結構)至今仍是編寫高質量代碼的基本要求。
參考資料:
goto
的理由)結構化程式設計(Structured Programming)是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的一種編程範式,旨在通過系統化的方法提高程式的可讀性、可維護性和可靠性。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if-else
):根據條件選擇分支;while
、for
):重複執行特定代碼塊。goto
語句:減少代碼跳轉,防止邏輯混亂。結構化程式設計奠定了現代編程方法論的基礎,至今仍是初學者理解程式邏輯的重要起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