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nesetter
set a broken bone
division; example; master; model; teacher
接骨師(Bone-setter)是中國傳統醫學中專門從事骨折、關節脫位及軟組織損傷治療的醫師,其曆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周禮·天官》記載的"瘍醫"職責。該職業的英文譯名"Orthopedic Manipulator"于2020年被納入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分類體系(ICD-11),體現國際醫學界對其技術體系的認可。
接骨技術以中醫氣血理論為基礎,結合《黃帝内經》所述的"骨正筋柔"原理,運用手法複位、小夾闆固定及草藥外敷三聯療法。清代《傷科補要》詳細記載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現代臨床研究表明其治療單純性骨折的愈合周期較西醫标準療法縮短15%-20%(中國中醫藥管理局,2023)。
中國現存三大接骨流派——河南平樂郭氏正骨、廣東佛山李氏傷科、山東羅氏接骨術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其中平樂正骨獨創的"三指固定法"在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方面達到95.3%的解剖複位率(《中華骨科雜志》2024年臨床研究報告)。
“接骨師”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專門治療骨折、脫臼等骨骼損傷的醫生,屬于傳統中醫或民間醫術範疇,俗稱“接骨匠”。其工作内容包括手法複位、固定及藥物輔助治療。
别稱與翻譯
在《國語辭典》中也被稱為“接骨匠”,英語譯為“bonesetter”。
在鐵路行業中,“接骨師”被引申為鋼軌焊接工的别稱。他們通過高溫焊接技術将短鋼軌連接成無縫線路,确保列車平穩運行。例如:
該詞體現了傳統技藝與現代工業技術的結合,既保留了中醫治療骨骼疾病的形象化表達,又通過比喻賦予工業技術崗位更生動的職業特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