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鞭毛染色法英文解釋翻譯、鞭毛染色法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cilium staining; flagellum staining

分詞翻譯:

鞭毛的英語翻譯:

flagellum
【醫】 flagella; flagellum

染色法的英語翻譯:

【醫】 staining; staining methods

專業解析

鞭毛染色法(Flagella Staining)是一種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用于增強細菌鞭毛的可見性,以便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态、數量和排列方式。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其直徑通常為10-20納米,遠低于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約200納米),因此需通過特殊染色法形成沉澱物以增大其表觀尺寸。

核心原理與步驟

該方法基于金屬離子(如鞣酸或銀鹽)與鞭毛蛋白的吸附作用,通過物理沉澱在鞭毛表面形成金屬膜。常用方法包括:

  1. Leifson染色法:采用堿性品紅與鞣酸混合液,通過加熱促進染料沉積(來源:《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三版)。
  2. 銀染法:利用硝酸銀與甲醛反應生成銀顆粒,靈敏度高但操作複雜(來源:美國《細菌學檢測手冊》)。

應用場景

該技術廣泛應用于細菌分類鑒定、病原菌檢測及科研領域。例如,霍亂弧菌的極生單鞭毛與大腸杆菌的周生鞭毛可通過染色差異快速區分(來源:《臨床微生物學雜志》2024年刊)。

注意事項

染色前需将菌齡控制在12-18小時,并采用懸浮法制片以避免鞭毛脫落。染色失敗常因菌體老化或載玻片清潔度不足導緻(來源:德國《Journal of Basic Microbiology》2023年實驗指南)。

網絡擴展解釋

鞭毛染色法是一種用于觀察細菌鞭毛的特殊染色技術,其核心原理是通過化學處理使纖細的鞭毛加粗并着色,從而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可見。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原理

  1. 鞭毛特性:鞭毛是細菌的運動結構,直徑僅0.01–0.02 μm,遠低于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
  2. 染色機制:
    • 媒染劑作用:使用單甯酸、氯化高鐵等媒染劑沉積在鞭毛表面,增加其直徑至可見範圍(約0.2 μm)。
    • 染色劑沉澱:隨後用堿性複紅、硝酸銀等染色劑結合媒染劑形成複合物,使鞭毛着色。

二、方法分類

根據染色劑不同,主要分為6類方法:

  1. 堿性複紅法:1926年Gray首創,媒染劑含丹甯酸、硫酸鉀鋁等,操作複雜且需經驗調整時間。
  2. 鍍銀法(硝酸銀法):分甲液(丹甯酸+FeCl₃)和乙液(AgNO₃+NH₄OH),通過金屬銀沉澱顯色,步驟嚴謹。
  3. 改良Leifson法:副品紅染色,試劑分A、B、C三液,操作簡化。
  4. 其他:結晶紫法、維多利亞藍B法及熒光蛋白染色法。

三、操作要點(以鍍銀法為例)

  1. 載玻片處理:需用SDS煮沸、洗液浸泡去除油脂,确保表面光滑。
  2. 菌種準備:使用16–24小時内的幼齡菌,保證鞭毛活性。
  3. 染色步驟:
    • 塗片後自然幹燥,避免高溫固定破壞鞭毛。
    • 甲液(媒染劑)處理10分鐘,沖洗後乙液(硝酸銀)染色30–60秒,加熱至微冒蒸汽。

四、應用與注意事項

五、結果判讀

成功染色後,菌體呈深褐色,鞭毛為褐色絲狀結構(鍍銀法)或紅色(Leifson法)。若鞭毛模糊,可能因菌齡過長、塗片過厚或媒染劑失效導緻。

通過上述步驟,鞭毛染色法使原本不可見的細菌運動器官可視化,為微生物形态學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