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本"作為漢語詞彙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可歸納為以下三個層面:
文本形态定義(Textual Form) 指書籍經過删減後形成的精簡版本,對應英文翻譯為"abridged edition"或"condensed version"。該用法常見于古籍整理領域,如《四庫全書》的節本編纂(來源:《漢英綜合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9版)。
經濟學術語延伸(Economic Extension) 在農業經濟學中特指"成本節約",對應術語"cost-saving"。中國農業農村部2023年發布的《節本增效技術指導意見》将其定義為"通過技術手段降低單位産出的資源消耗"(來源:農業農村部官網政策文件庫)。
文化傳播功能(Cultural Adaptation) 作為跨文化傳播策略,指為適應目标讀者而調整内容篇幅,例如《紅樓夢》的漢英對照節本在海外教學中的應用(來源: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典籍外譯研究》)。
該詞彙的語義演變軌迹顯示:從明代版本學概念(約出現于1570年《少室山房筆叢》),到現代經濟學術語(2006年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保留精髓的適度精簡"展開(來源:《漢語詞彙流變史考論》中華書局)。
“節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對原書内容進行删減後形成的版本。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圖書因篇幅過大或部分内容不宜保留,為適應特定讀者需求而删節後印行的版本。例如《資治通鑒》的節本在宋代已出現,為科舉考生提供精簡讀本。
與"全本"相對,不同于"改編本"(内容有再創作)。現代常見的"青少年版""簡寫版"均屬節本範疇。
需要查看具體文獻的完整節本信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