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英文解釋翻譯、疖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boil; furuncle
【醫】 boil; bouton; furuncle; furunculus
相關詞條:
1.furunculus
例句:
- 膿頭中間有膿液的膿瘡、疖或丘疹的頂端
The tip of an abscess, a boil, or a pimple, in which pus forms.
- 不要挑破那個疖子;讓它腫起來自己破裂好了。
Don't prick that boil; allow it to swell up and burst.
- 龈膿腫牙床上生的小疖或腫塊,常由齲牙引起
A small boil or abscess on the gum, often resulting from tooth decay.
- 疖病特征為經常出現疖子的一種皮膚狀況
A skin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recurring boils.
專業解析
疖 (jiē) 的漢英詞典釋義及醫學解析
一、核心釋義
疖,指發生于皮膚毛囊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化膿性感染,英文對應furuncle 或boil。其典型特征為局部紅腫、熱痛,中心形成膿栓,常見于頭面、頸背及臀部等毛囊密集區域。
二、詳細醫學特征
-
病因與病理
病原體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通過毛囊破損處侵入,引發局部炎症反應及組織壞死。
-
臨床表現
- 初期:紅、腫、硬結,伴壓痛(直徑1–2 cm)。
- 進展期:中央出現黃白色膿栓,破潰後排出膿液及壞死組織。
- 全身症狀:多發或重症者可伴發熱、淋巴結腫大。
-
治療原則
- 未化膿期:熱敷或外用抗生素藥膏(如莫匹羅星)。
- 膿栓形成後:切開引流,避免擠壓以防感染擴散。
- 反複發作:需排查糖尿病、免疫缺陷等基礎疾病。
三、術語辨析
- 疖 (furuncle):單發毛囊感染。
- 癰 (carbuncle):多個相鄰疖融合成片,深達皮下組織,全身症狀顯著。
四、權威參考來源
- 《實用皮膚科學》(第4版):定義疖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深毛囊炎和毛囊周圍炎”,強調局部處理原則 。
- 梅奧診所(Mayo Clinic):描述疖(boil)為“疼痛性膿疱,由細菌感染毛囊發展而成”,注明需專業引流操作 。
- 世界衛生組織(WHO)皮膚病分類:将疖歸類于細菌性皮膚感染(ICD-11代碼:1E70.0) 。
- 《醫學名詞》(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規範中英文術語“疖-furuncle”及臨床診斷标準 。
注:引用來源為醫學權威出版物及機構指南,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讀者可通過公開數據庫(如WHO官網、臨床醫學文庫)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疖(jiē)是一種常見的皮膚感染性疾病,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特征
疖是毛囊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化膿性炎症,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的硬結,數日後中央形成膿頭,破潰後排出膿液自愈。
二、病因與易發因素
- 緻病菌:90%以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少數為表皮葡萄球菌或混合感染。
- 誘因:皮膚摩擦損傷、高溫多汗、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營養不良)等。
三、臨床表現
- 典型病程:初期為紅色丘疹→硬結→化膿→膿頭破潰→愈合,全程約1-2周。
- 好發部位:頭面部、頸部、腋窩、臀部等毛囊密集或易摩擦部位。
四、特殊類型與并發症
- 疖病:指反複多發或同時存在的疖腫,提示免疫力異常。
- 危險三角區疖:面部危險三角區的疖可能引起顱内感染,需特别注意。
五、與其他疾病的區别
名稱 |
讀音 |
性質 |
特征 |
疖 |
jiē |
化膿性感染 |
單個毛囊炎症,有膿頭 |
疥 |
jiè |
寄生蟲感染 |
疥蟲引起,劇烈瘙癢 |
瘡 |
chuāng |
皮膚潰爛 |
泛指各類皮膚破損 |
六、治療與預防
- 自愈性:多數可通過局部消毒、熱敷自愈。
- 禁忌:切忌擠壓,尤其面部危險區域。
- 預防:保持皮膚清潔、控制基礎疾病、增強免疫力。
注:若出現發熱、疖腫增大或反複發作,建議及時就醫排查糖尿病等潛在疾病。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