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鉀鹽鎂礬(鉀鹽鎂礬,英文:Kainite)是一種含鉀、鎂的硫酸鹽-氯化物複鹽礦物,化學式為KMg(SO₄)Cl·3H₂O。該礦物屬于單斜晶系,晶體呈柱狀或闆狀集合體,通常為無色、白色或淺黃色,莫氏硬度2.5-3,密度約2.1 g/cm³,具有苦鹹味和吸濕性。其名稱源自希臘語"καινός"(意為"新的"),由德國礦物學家Carl Friedrich Jacob Zincken于1865年首次命名。
鉀鹽鎂礬主要形成于蒸發岩礦床中,常與石鹽、光鹵石、鉀石鹽等共生。全球主要産地包括德國斯塔斯富特礦床、俄羅斯烏拉爾地區及美國新墨西哥州卡爾斯巴德鉀鹽礦區。工業應用方面,它既是重要的鉀肥原料,也可用于提取鎂化合物和硫酸鹽産品。據《國際礦物學協會》數據,純鉀鹽鎂礬含K₂O約18.9%、MgO 10.3%、SO₃ 28.6%,在農業生産中具有緩釋養分的特點。
晶體化學研究表明,其結構中[Mg(H₂O)₆]²⁺八面體與[SO₄]²⁻四面體通過角頂連接形成層狀架構,鉀離子和氯離子位于層間區域。這種獨特結構導緻其易溶于水,但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鉀鹽鎂礬是一種天然形成的複鹽礦物,其化學組成和特性如下:
鉀鹽鎂礬的化學式為KCl·MgSO₄·3H₂O,屬于含水鉀、鎂的硫酸鹽-氯化物複鹽。其成分包含約16%的K₂O、16.48%的MgO、32.75%的SO₃以及14.50%的Cl等。晶體結構為單斜晶系,常以塊狀或粒狀集合體形态存在。
鉀鹽鎂礬主要存在于幹涸鹽湖或鉀鹽礦床中,常與鉀石鹽、光鹵石等礦物共生。全球主要産地包括德國、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等地。
遇水易分解為瀉利鹽(MgSO₄·7H₂O)和鉀石鹽(KCl)。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