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marginal productivity
bound; boundary; limit
【經】 production rate; productivity; rate of production; throughput
邊際生産率(Marginal Productivity)是經濟學中的核心概念,指在其他生産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每增加一單位某生産要素(如勞動力、資本)所帶來的産出增量。這一理論由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在19世紀末提出,成為現代生産函數分析的基礎。
從漢英詞典角度看,中文術語"邊際"對應英文"marginal",強調增量變化的屬性;"生産率"則譯為"productivity",特指投入與産出的效率關系。兩者結合形成的複合詞精準傳遞了"單位要素貢獻度"的核心内涵,符合經濟學術語的跨語言對應原則。
其數學表達式為: $$ MP_L = frac{Delta Q}{Delta L} $$ 其中$MP_L$代表勞動邊際生産率,$Delta Q$是總産量變化量,$Delta L$為勞動投入變化量。該公式由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系統闡述,揭示了要素投入與産出間的動态關系。
實際應用中,企業通過計算不同要素的邊際生産率決定資源分配。例如制造業中,當機械設備的邊際生産率低于人工時,管理者會調整資本與勞動力的投入比例。這種決策模式已被世界銀行在多國工業調研報告中證實具有普遍適用性。
需注意邊際生産率遞減規律:當某要素持續增加而其他要素固定時,其邊際産出将經曆遞增、峰值、遞減三個階段。這一現象在農業領域尤為顯著,如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案例研究顯示,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超過臨界值後,作物增産效果會逐漸減弱。
邊際生産率(Marginal Productivity)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主要用于描述生産要素(如勞動力、資本等)投入增加一單位時,對總産出或收益的增量貢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邊際物質産品(MPP, 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
指其他生産要素不變時,增加一單位某要素(如勞動力)帶來的實物産出增量。公式為:
$$text{MPP} = frac{Delta Q}{Delta L}$$
其中,( Q ) 為總産量,( L ) 為要素投入量。
邊際收益産品(MRP, 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将邊際物質産品轉化為貨币價值,即:
$$text{MRP} = text{MPP} times P$$
( P ) 為産品價格,反映要素投入對總收益的貢獻。
在技術和其他要素投入不變時,連續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其邊際生産率最終會下降。例如:
企業生産決策
企業通過比較要素的邊際收益産品(MRP)與邊際成本(如工資),決定最優投入量。當 ( text{MRP} = text{邊際成本} ) 時,利潤最大化。
收入分配理論
在完全競争市場中,要素價格(如工資)等于其邊際收益産品。例如,工人工資理論上等于其勞動的邊際貢獻價值。
假設一家工廠生産玩具,每增加1名工人,日産量變化如下:
總結來看,邊際生産率是分析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産決策的重要工具,但需結合實際市場條件靈活應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