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ilver gelatose
膠體銀(jiāo tǐ yín)在漢英對照語境中定義為由納米級銀微粒懸浮于液體介質形成的膠态分散體系。《現代漢英科技大詞典》将其标注為"colloidal silver",特指"粒徑1-100納米的金屬銀顆粒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穩定分散于水基溶液中的抗菌物質"。該術語在19世紀末西方醫學文獻中首次系統記載,英國《柳葉刀》期刊1902年刊文描述其作為手術器械消毒劑的臨床應用。
藥理學研究顯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2018年發布的金屬銀毒理報告指出,膠體銀的抗菌機制源于銀離子與細菌酶系統的結合作用,但達到有效抗菌濃度時已接近人體耐受極限。世界衛生組織《藥用金屬評估手冊》明确警示,每日銀攝入量超過14微克/公斤體重即可能引發皮膚黏膜藍變(銀質沉着症)。
現行藥典标準方面,中國《國家中藥飲片炮制規範》2020版未收錄膠體銀制劑,而《美國藥典》第43版明确将其從醫用消毒劑目錄中移除。歐盟藥品管理局2022年最新指南建議,含銀濃度超過30ppm的外用制劑需标注"僅限破損皮膚短期使用"的警示語。
根據現有資料,“膠銀”(Colloidal Silver)是一種将納米級銀微粒懸浮在液體中的産品。以下是相關解釋:
制備技術
采用電磁處理和納米技術,将金屬銀塊分解成帶電的純銀微粒子,懸浮于液體中。這種工藝使銀顆粒更易被人體吸收和代謝。
作用原理
通過電荷吸附作用,膠銀能與細菌、病毒等單細胞病原體結合,破壞其代謝功能導緻其死亡。網頁宣稱其可抑制650多種病原體,包括流感病毒、真菌等。
宣稱用途
争議與風險
需特别注意:該資料來自非權威來源(發布于2007年),且現代醫學界對膠銀的安全性存在争議。長期攝入可能導緻銀質沉積(銀中毒),引發皮膚變灰、器官損傷等問題。美國FDA等機構已警告其療效未經驗證,不建議作為藥物使用。
建議:如需抗菌或醫療用途,應優先選擇經臨床驗證的藥品,并咨詢專業醫師。對納米銀産品需謹慎評估其安全性和合規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