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jiān) 指人體頸部以下、手臂以上的部位,即連接軀幹與上肢的三角形區域。英文對應shoulder,包含骨骼(肩胛骨、鎖骨)、肌肉及關節結構,支撐手臂活動并承擔負重功能。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牛津英漢漢英詞典》,牛津大學出版社。
責任與擔當
作動詞時表示主動承擔責任,如"肩負"(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例:"肩負使命"(shoulder a mission)。
來源:《中華漢英大詞典》,複旦大學出版社。
位置關系
指物體兩側或頂部突出的部分,如"山肩"(mountain shoulder)、"路肩"(road shoulder),形容地形或結構的邊緣支撐區域。
來源:《漢英綜合大辭典》,外文出版社。
量詞用法
古漢語中作量詞,用于描述擔挑的物品,如"一肩行李"(a shoulder-pole load of luggage)。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綜合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肩”是漢語中一個基礎且多義的字,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名詞義
指人體頸部與手臂相連的部位,即「肩膀」。如:并肩、肩胛()。在動物中,也指腿根部,如《史記》載樊哙持“彘肩”(豬腿)的故事()。
動詞義
表示“承擔、擔負”,如肩負責任、肩荷重物()。《說文解字》提到“肩”的引申義與“任”相關()。
“肩”最初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人肩部輪廓,後演變為形聲字,從“肉”(月)、“戶”聲()。《說文解字》釋為“髆也,從肉,象形”()。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字形義、用法及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探究字源或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及漢典等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