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咽峽炎英文解釋翻譯、假膜性咽峽炎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pseudomembranous angina
分詞翻譯:
假膜的英語翻譯:
【醫】 accidental membranae; false membranes; neohymen; neomembrane
pseudomembrane; pseudomeninx
咽峽炎的英語翻譯:
【醫】 angina; cynanche; isthmitis; isthmopyra; synanche
專業解析
假膜性咽峽炎(Pseudomembranous Angina)是一種以咽部黏膜表面形成灰白色或黃白色假膜為特征的急性咽峽部炎症。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 核心定義與病理特征
假膜性咽峽炎指發生在咽峽部(主要包括腭扁桃體、軟腭及咽後壁等區域)的炎症性疾病,其典型病理标志是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層由壞死組織、炎性細胞、纖維蛋白和病原體組成的假膜。這層假膜外觀呈片狀或膜狀,通常緊附于黏膜下層,強行剝離易導緻出血。
二、 漢英術語解析
- 假膜性 (Pseudomembranous): 指并非真正生物膜結構,而是由炎症滲出物、壞死組織凝結形成的膜狀覆蓋物("pseudo-" 意為“假的”)。
- 咽峽炎 (Angina): 在醫學語境中,"angina" 源自拉丁語,原意為“窒息感”,此處特指咽喉部位的炎症(咽峽炎)。常與表示部位的詞組合,如 "tonsillar angina"(扁桃體炎)。因此,"Pseudomembranous Angina" 準确描述了病變部位(咽峽)和核心特征(假膜形成)。
三、 主要病因與病原體
該病最常見且最嚴重的病因是白喉(Diphtheria),由白喉棒狀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産生的毒素引起,可導緻局部組織壞死和假膜形成,毒素吸收後還可能引起心肌炎、神經炎等嚴重全身并發症。
其他可能病因包括:
- 鍊球菌感染: 如 A 組 β-溶血性鍊球菌(化膿性鍊球菌)引起的嚴重扁桃體炎。
- 病毒感染: 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EB 病毒引起),有時可在扁桃體形成假膜。
- 其他細菌感染: 如梭杆菌、螺旋體感染(樊尚咽峽炎)。
- 念珠菌感染: 在免疫力低下者中可見。
四、 臨床表現
- 咽部症狀: 劇烈咽痛、吞咽困難。
- 假膜特征: 灰白或污穢黃色,超出扁桃體範圍,可能覆蓋軟腭、懸雍垂、咽後壁,質地較韌,不易擦去,強行剝離後創面易出血。
- 全身症狀: 發熱、寒戰、乏力、頸部淋巴結腫大壓痛。白喉患者可有“牛頸”(頸部顯著腫脹)。
- 并發症: 白喉可緻氣道梗阻、心肌炎、神經麻痹;鍊球菌感染可緻扁桃體周圍膿腫、風濕熱、腎小球腎炎等。
五、 診斷與治療原則
- 診斷: 依據臨床表現,結合咽拭子塗片鏡檢、細菌培養(尤其是白喉杆菌培養)及毒素檢測、血常規、EB 病毒抗體檢測等。
- 治療:
- 白喉: 立即注射白喉抗毒素(Diphtheria Antitoxin) 中和毒素,并給予抗生素(如青黴素、紅黴素)殺滅細菌。需嚴格隔離。
- 其他細菌感染: 根據病原體選用敏感抗生素。
- 支持治療: 休息、補液、鎮痛、維持氣道通暢(必要時氣管切開)。
- 并發症處理: 針對心肌炎、神經炎等進行相應治療。
六、 預後與預防
- 預後: 取決于病因、病情嚴重程度、治療及時性及并發症情況。白喉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較高。
- 預防:接種白喉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如百白破疫苗 DTaP/DTP)。其他預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觸患者、保持良好衛生習慣。
權威參考資料來源: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 Diphtheria: https://www.cdc.gov/diphtheria/index.html (涵蓋定義、病因、症狀、治療、預防)
- UpToDate -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phtheria: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diphtheria (提供詳細的臨床診療信息)
-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 Diphtheria: https://www.merckmanuals.com/professional/infectious-diseases/gram-positive-bacilli/diphtheria (專業醫學知識庫,解釋病理生理和診療)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 Diphtheria vaccine: https://www.who.int/teams/immunization-vaccines-and-biologicals/diseases/diphtheria (強調疫苗接種的重要性及全球防控)
網絡擴展解釋
假膜性咽峽炎是咽峽炎的一種特殊類型,主要表現為咽部黏膜表面覆蓋灰白色或黃白色假膜,其形成與細菌感染密切相關。以下是具體解析:
1.定義與病理特征
假膜性咽峽炎屬于急性咽峽炎範疇,由細菌(如鍊球菌、白喉杆菌等)感染引起,導緻咽峽部黏膜出現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附着緊密的膜狀物(假膜)。這種假膜不易擦除,強行剝離可能引發出血。
2.常見病因
- 細菌感染:如β-溶血性鍊球菌(常見于化膿性扁桃體炎)、白喉杆菌(引起白喉)等。
- 其他因素:免疫力低下、局部黏膜損傷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3.典型症狀
- 咽部症狀:劇烈咽痛、吞咽困難,咽部充血并可見灰白色假膜覆蓋。
- 全身症狀:高熱、寒戰、乏力,部分患者伴頸部淋巴結腫大。
- 并發症:白喉患者可能因毒素引起心肌炎或神經麻痹。
4.與其他咽峽炎的區别
- 疱疹性咽峽炎:由腸道病毒引起,咽部出現散在疱疹或潰瘍,假膜少見(參考)。
- 普通咽峽炎:多為病毒或輕度細菌感染,黏膜紅腫但無假膜形成(參考)。
5.治療與注意事項
- 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需針對性使用抗生素(如青黴素類),白喉需抗毒素聯合治療。
- 局部護理:漱口緩解症狀,避免刺激飲食。
- 及時就醫:出現呼吸困難、假膜擴散或全身中毒症狀需緊急處理。
提示:若發現咽部異常膜狀物,尤其是兒童或未接種白喉疫苗者,應盡早就醫以排除白喉等嚴重感染。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