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Erb-Goldflam disease; Goldflam's disease
【醫】 pseudoparalysis; pseudoplegia
【醫】 asthenic bulbar paralysis; astheno-bulbospinal paralysis
bulbospinal paralysis; myasthenia gravis
假麻痹性重症肌無力(Pseudoparalytic Myasthenia Gravis)是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 MG)的别稱,指一種由神經-肌肉接頭傳遞障礙引起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骨骼肌的病态疲勞性無力,活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症狀波動且呈“晨輕暮重”現象。以下從定義、機制、表現角度詳細解釋:
“假麻痹性”的含義
指患者因肌肉無力導緻運動障礙(如眼睑下垂、吞咽困難),症狀類似癱瘓(麻痹),但本質是神經肌肉信號傳遞受阻而非神經結構破壞,故稱“假性麻痹”。
來源: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重症肌無力診斷和治療指南》
“重症肌無力”的病理機制
因自身抗體(如抗AChR抗體、抗MuSK抗體)攻擊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後膜的乙酰膽堿受體(AChR),導緻信號傳遞失效,肌肉無法正常收縮。
來源:美國國家神經疾病和中風研究院(NINDS)
波動性肌無力
來源:《神經病學(第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診斷性特征
來源:中國重症肌無力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
一線治療
來源:NINDS重症肌無力治療指南
重症幹預
來源:《實用内科學》,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需區分Lambert-Eaton綜合征(自身抗體靶向電壓門控鈣通道)、肉毒杆菌中毒(突觸前膜乙酰膽堿釋放障礙)等。核心鑒别點為MG的“波動性無力”和抗體陽性。
來源:UpToDate臨床顧問
權威參考來源鍊接
假麻痹性重症肌無力是重症肌無力的别名,屬于一種神經-肌肉傳遞功能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肌肉在反複收縮後出現異常疲勞和無力,但并非真正的麻痹,因此稱為“假麻痹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假麻痹性重症肌無力”這一名稱強調其與真性麻痹(如中風、脊髓損傷)的區别,常見于老年或兒童患者群體。需注意,該名稱現已逐漸被更規範的“重症肌無力”取代,但在部分文獻中仍作為别名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特定年齡段的臨床表現或治療方案,可參考相關醫學資料(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