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processing temperature
在漢英詞典框架下,"加工溫度"對應的标準英文翻譯為"processing temperature"或"manufacturing temperature",特指工業制造過程中對原材料進行物理化學處理時所需控制的特定溫度範圍。這一參數直接影響材料的相變行為、分子結構重組及最終産品性能,是制造業質量管控的核心指标。
根據《材料科學手冊》(第3版,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定義,加工溫度的科學内涵包含三個維度:
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的工藝标準文件顯示,不同行業的加工溫度控制存在顯著差異。以航空航天鋁合金加工為例,其固溶處理溫度需精确控制在495±5°C範圍内,超出該範圍将導緻材料強度下降12%-15%。而在制藥行業,凍幹工藝的初級幹燥階段要求維持-35°C至-10°C的超低溫環境。
中國标準化研究院發布的GB/T 19001-2023質量管理體系标準強調,加工溫度的設定必須基于材料特性、設備性能、環境參數等多重因素的綜合考量。例如碳纖維複合材料固化時,需要采用梯度升溫模式,以每分鐘2-3°C的速率從80°C升至180°C,确保樹脂充分交聯而不産生熱應力裂紋。
加工溫度是指在材料成型或加工過程中,為達到特定工藝要求而需要控制的溫度範圍。其核心作用在于通過溫度調節材料的物理狀态(如熔融、軟化)和化學性質,從而保障加工效率和成品質量。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概念
加工溫度通常指材料在加工過程中與工具接觸區域或加工區域的溫度,例如切削、注塑、擠出等工藝中的溫度控制。
以塑料加工為例,溫度需高于材料熔點(如POM為160-175℃)但低于分解溫度,以實現熔融流動。
核心影響
材料特性
工藝適配性
共混材料需平衡各組分的熔點、流動指數(MFI),确保加工溫度覆蓋所有成分的熔融需求,同時避免熱降解。
加工類型 | 溫度控制要點 | 影響結果 |
---|---|---|
塑料擠出(POM) | 200-250℃,根據牌號調整流動性 | 機械性能優化,減少氣泡 |
金屬磨削 | 控制接觸區溫度,避免超過材料軟化點 | 防止工件變形和表面損傷 |
注塑成型(PP) | 溫度波動需≤5℃,配合冷卻周期管理 | 降低制品收縮率,提升良率 |
加工溫度是連接材料特性與工藝參數的橋梁,需結合材料熱性能(熔點、分解溫度)、加工設備特性及目标産品要求綜合設計。合理控溫可顯著提升成品合格率并降低能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