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ticlimactic
anticlimax; cop-out
“虎頭蛇尾”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為“老虎的頭,蛇的尾”,比喻事物開始時氣勢宏大,但後續乏力、草草收場。其核心含義在漢英詞典中常被翻譯為“start with vigor but end with indifference”或“anticlimactic finish”,強調行動或計劃前後不一緻的落差感。
從語義結構分析,“虎頭”象征力量與威嚴(如《漢英成語詞典》将“虎頭”譯為“tiger’s head”,隱喻強勢開端,而“蛇尾”則代表虛弱與不協調(《漢英綜合大辭典》将“蛇尾”解釋為“weak conclusion”。這種動物意象的對比在跨文化語境中具有高辨識度,英語中也存在類似表達如“flash in the pan”(昙花一現)。
語言學研究表明,該成語最早見于元代康進之《李逵負荊》雜劇,通過“猛虎始焉雄壯,至終卻似蛇尾”的比喻,揭示叙事張力的失衡現象(見《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動物隱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現代用法常見于項目管理、學術寫作等領域,特指未能保持初始質量标準的完成狀态。
權威英文釋義可參考《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其中明确标注其語用功能為“criticize the lack of persistence”,適用于評價文藝作品結構缺陷或商業計劃執行不力等場景。
“虎頭蛇尾”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ǔ tóu shé wěi,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總結如下: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