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activated carbon; activated sludge
alive; exactly; live; product; vivid; work
【醫】 vivi-
【化】 mire
活性淤渣(activated sludge)是廢水生物處理系統中的核心物質,指在曝氣條件下通過微生物代謝作用形成的絮狀生物聚合體。該術語由英國化學工程師Ardern和Lockett于1914年提出,現已成為環境工程領域的重要專業概念。
根據《環境工程詞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的定義,活性淤渣包含三大組分:
在實際污水處理流程中,活性淤渣通過吸附、氧化和沉澱三重機制淨化水質。美國環保署(EPA)技術文件指出,其功能實現依賴于溶解氧濃度(2-4mg/L)和污泥齡(5-15天)的精确控制。中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标準》(GB 18918-2002)規定活性淤渣系統的關鍵參數為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MLSS)應維持在2000-4000mg/L範圍。
關于“活性淤渣”這一表述,目前可查的權威資料中并未形成明确定義,但結合相關詞彙的常規使用場景和搜索結果,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解釋:
活性污泥(核心概念)
根據網頁、、定義,活性污泥是污水處理過程中人工培養的微生物群體(如細菌、原生動物等)及其吸附的有機/無機物質的總稱。其特點包括:
淤渣(輔助解釋)
根據網頁、、,淤渣一般指靜水環境中沉積的雜質或殘渣,如淤泥中的固态顆粒,通常不包含生物活性成分。
若出現“活性淤渣”的表述,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如需準确表達污水處理中的生物活性物質,建議使用規範術語“活性污泥”;若指自然沉積的雜質,則使用“淤渣”。具體可結合上下文或專業文獻進一步确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