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氏燈英文解釋翻譯、本生氏燈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Bunsen burner
分詞翻譯:
本的英語翻譯:
the root of a plant; this
【機】 aetioporphyrin
生的英語翻譯:
accrue; crude; rawness; unripe; give birth to; grow; living; procreate
student
【醫】 bio-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燈的英語翻譯:
lamp; light
【化】 burner
【醫】 burner; lamp
專業解析
本生氏燈 (Běnshēng shì dēng),英文為Bunsen burner,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化學實驗室的燃氣加熱設備。其核心特征在于能夠通過調節空氣進氣量,産生溫度高、幾乎無光(藍色)的清潔火焰,或溫度較低、發光(黃色)的煙炱火焰。
-
術語定義與核心功能 (Term Definition & Core Function):
- 漢義 (Chinese Meaning): “本生氏燈”指由德國化學家羅伯特·威廉·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設計或推廣的一種特定結構的實驗室用燃氣燈。“氏”字表明該裝置以發明者姓氏命名。
- 英義 (English Meaning): A Bunsen burner is a common piece of laboratory equipment that produces a single open gas flame, used for heating, sterilization, and combustion. Its key innovation is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 mixture of gas and air before combustion, allowing for different flame types.
- 核心功能 (Core Function): 通過燃氣(通常是天然氣或液化石油氣)與空氣的可控混合燃燒,提供穩定、可調的高溫熱源。其标志性的藍色火焰溫度可達約 1500°C。
-
工作原理與結構 (Working Principle & Structure):
- 本生燈底部設有燃氣入口和可調節的空氣進氣口(通常是一個可旋轉的套管,套管上有氣孔)。燃氣從底部進入,在上升過程中通過文丘裡效應吸入空氣。空氣與燃氣在燈管内部混合。混合氣體在燈管頂部出口處被點燃。通過旋轉套管調節空氣進氣口的大小,可以控制空氣與燃氣的混合比例:
- 空氣不足 (Air Hole Closed): 産生黃色、發光、溫度較低且産生煙炱的擴散火焰(燃氣主要與空氣中的氧氣在火焰外圍反應)。
- 空氣適量 (Air Hole Open): 産生藍色、幾乎無光、高溫的預混火焰(燃氣與空氣在燈管内充分混合,燃燒更完全、更劇烈)。這是本生燈的标準工作狀态,火焰通常分為内焰錐(未完全燃燒區)和外焰(完全燃燒區,溫度最高)。
- 結構通常包括:底座、燃氣調節閥、空氣調節環(套管)、直立金屬管(混合室和燃燒管)。
-
曆史意義與應用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 Applications):
- 本生燈由羅伯特·本生和他的實驗室助手彼得·迪斯德加(Peter Desaga)于約1855年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合作改進并推廣普及。它取代了當時效率低下且危險的酒精燈和蠟燭,極大地促進了化學實驗(尤其是需要高溫和清潔火焰的定性分析,如焰色反應)的發展。
- 主要應用 (Key Applications):
- 實驗室常規加熱(如加熱試管、燒杯中的液體)。
- 物質灼燒、灰化。
- 玻璃工操作(如彎曲、拉制玻璃管)。
- 火焰滅菌(如接種環、試管口)。
- 進行焰色反應測試(利用其清潔、無色的火焰)。
- 作為其他燃燒實驗的熱源。
參考來源 (References):
- Brown, T. L., LeMay, H. E., Bursten, B. E., Murphy, C., Woodward, P. M., & Stoltzfus, M. W. (2018). 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 (14th ed.). Pearson. (Chapter on Laboratory Equipment and Safety) - 标準大學化學教材,涵蓋基礎實驗室設備介紹。
- Whitten, K. W., Davis, R. E., Peck, M. L., & Stanley, G. G. (2014). Chemistry (10th ed.). Brooks/Cole, Cengage Learning. (Laboratory Techniques section) - 另一本廣泛使用的化學教材,詳細描述本生燈操作。
- Jensen, W. B. (2005). The Origin of the Bunsen Burner.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82(4), 518. - 化學教育期刊文章,探讨本生燈的發明曆史。
- Morris, P. J. T. (Ed.). (2015). From Classical to Modern Chemistry: The Instrumental Revolution.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hapter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atory apparatus) - 讨論化學儀器發展史的書籍,包含本生燈的背景。
-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 Laboratory Safety Guidance. (Online resources often detail safe operation of Bunsen burners) - 權威化學機構提供的實驗室安全指南通常包含标準設備操作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本生氏燈”(Bunsen Burner)是實驗室常用的一種煤氣加熱裝置,由德國化學家羅伯特·威廉·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于19世紀發明。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結構
本生氏燈是一種以煤氣為燃料的加熱工具,主體結構包括一個垂直的金屬長管和套在外層的可調節短管。通過旋轉短管可控制空氣進氣量,從而調節火焰大小和溫度。
2.工作原理與火焰分層
- 燃料混合:煤氣與空氣在燈内混合後燃燒,形成穩定高溫火焰。改進後通過充分混合實現了無光高效燃燒。
- 火焰分層:
- 焰心(内層):溫度約300℃,因未完全燃燒呈藍色或透明。
- 還原焰(中層):淡藍色,溫度約500℃,燃燒不完全。
- 氧化焰(外層):淡紫色,溫度可達800-900℃,燃燒完全且溫度最高,常用于加熱。
3.應用與優勢
- 實驗室用途:廣泛用于化學實驗的加熱、灼燒等操作,因其溫度可控且污染小。
- 優勢:相比傳統酒精燈,燃燒效率更高,火焰溫度範圍更廣。
4.名稱由來
“本生氏燈”中的“氏”指代發明者本生,中文也通稱“煤氣燈”或“本生燈”。
本生氏燈通過調節空氣與煤氣的混合比例實現高效燃燒,其高溫、可控的特性使其成為實驗室經典工具。如需進一步了解技術參數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或化學教育類來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