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kettle
镬(huò)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古代炊具名詞,其核心定義為一種無足的大型金屬煮器,多用于烹饪或祭祀活動。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镬的英文對應詞為"cauldron",特指深腹圓底的敞口鍋具。
從曆史語言學角度分析,該字最早見于甲骨文,字形演變呈現鼎類器皿特征。先秦文獻《周禮·天官》記載:"亨人掌共鼎镬",印證其作為禮器與炊具的雙重功能。在刑具範疇,《漢書·刑法志》注疏明确镬為"大鍋,常用作烹人刑具",這一特殊用途使其在法制史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意義。
現代漢語應用中,镬保留方言特色:粵語區仍将炒菜鍋稱為"镬",如"镬氣"描述猛火快炒産生的焦香風味,這一用法被收錄于《廣州方言詞典》。成語"鼎镬如饴"則體現其文化延伸義,比喻不懼酷刑的剛毅精神。
權威漢英辭書《ABC漢英大詞典》特别标注該字的語體特征,強調其在書面語中的曆史厚重感,而口語中多被"鍋"替代。青銅器研究領域,考古學家容庚在《商周彜器通考》中系統梳理了镬的形制演變,區分其與鼎、鬲的器型差異。
“镬”是一個漢字,讀音為huò,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指代炊具
镬最初指古代無足的鍋,主要用于煮肉、魚等食物。例如《周禮·亨人》提到“掌共鼎镬”,說明镬是烹饪的重要工具。現代漢語中,“镬”也泛指鍋,如“镬蓋”(鍋蓋)。
與鼎的區别
鼎有足,而镬無足,需架在竈上使用。古人常用“鼎镬”并稱,如《淮南子·說山》載:“嘗一脔肉,知一镬之味”,強調镬作為烹饪器的功能。
作為刑具
镬在古代被用作烹人的刑具,屬殘酷刑罰。《漢書·刑法志》記載:“有鑿颠抽脅镬亨(烹)之刑”,即用大镬将人煮死。成語“刀鋸鼎镬”中的“镬”即指此刑具。
祭祀與禮儀
《儀禮·少牢禮》提到“羊镬豕镬”,指祭祀時用镬烹煮羊、豬等祭品,可見其在禮儀中的重要性。
現代漢語中,“镬”多保留在方言或成語中。例如:
“镬”既是古代炊具,又是殘酷刑具的象征,體現了漢字在曆史演變中承載的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漢書》等古籍,或方言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