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candidate
在漢英詞典中,“候選”對應的英文翻譯主要為“candidate”,指具備資格參與選拔或待确定資格的人或事物。該詞的核心含義包含三個層面:
資格屬性
“候選”強調被提名對象已通過初步篩選,例如“候選人”(candidate)在政治選舉中需滿足法定年齡、國籍等要求。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漢英雙語詞典》指出,該詞隱含“待定狀态”,即最終結果需經後續程式确認。
應用場景擴展
除政治領域外,“候選名單”(shortlist)廣泛用于學術評獎、職位招聘等場景。劍橋詞典收錄的例句“Three candidates are being considered for the position”印證了其在職業競争中的高頻使用。
文化差異體現
中文語境中“候選”常帶有集體決策色彩,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強調其“經推薦或審核後獲得資格”的特性;而英語中的“candidate”更側重個體競争屬性,如《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特别标注其在西方選舉文化中的個人主義特征。
“候選”一詞的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制度與現代用法進行區分解釋:
一、清代官制中的含義 根據,候選是清代官員選拔制度中的特定流程,指京官(郎中以下)和地方官(道員以下)通過考試、捐納等途徑獲得資格後,需到吏部登記并等待官職補缺的過程。例如因原官離職或恢複職位時,需經曆候選階段才能被正式任用。《文明小史》中提到的“候選道”即為此類官職候補身份。
二、現代語境中的擴展含義 現代用法中,“候選”更多指在選拔、競賽或評比中具備被選中資格的狀态,如“候選人”指符合參選條件的人()。此時詞義弱化了制度性,強調“備選可能性”,常見于選舉、獎項提名等場景。
三、其他說明
建議在具體使用中結合語境判斷詞義側重,曆史文獻多指向官職候補制度,而現代文本多指備選資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