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usco bark; red bark; red cinchona bark
red; bonus; ruddily; symbol of success
【醫】 ereuth-; erythro-; red; Rhodnius prolixus; rubor; rubrum
【醫】 calisaya bark; china; cinchona; cinchona bark; Jesuit's bark
Jesuits' bark; Peruvian bark; quin-; quina; quinaquina; quinquina
紅金雞納皮(英文:Red Cinchona Bark)是茜草科植物紅金雞納樹(Cinchona succirubra Pav.)的幹燥樹皮,為傳統藥用植物和奎甯的主要來源之一。其名稱中的“紅金”源于樹皮切面呈現的獨特紅黃色至棕紅色澤,與普通金雞納皮(黃白色)形成區分。
紅金雞納樹原産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樹皮外層灰褐色,内層富含紅色色素,幹燥後呈紅棕色。其學名 Cinchona succirubra 中“succirubra”直譯為“汁液紅色”,形象描述新鮮樹皮的色澤特征。漢譯名“紅金雞納”既體現顔色屬性,又保留“Cinchona”的音譯傳統,區别于其他金雞納屬植物(如正雞納樹 C. officinalis)。
樹皮富含生物堿,以奎甯(Quinine)為核心成分(含量約5%-7%),另含奎尼丁(Quinidine)、辛可甯(Cinchonine)等。奎甯具有顯著的抗瘧作用,通過抑制瘧原蟲的DNA複制發揮作用。傳統醫學中亦用于解熱、健胃,但現代應用以抗瘧為主。世界衛生組織(WHO)将其列為基本藥物。
特征 | 紅金雞納皮 | 普通金雞納皮 |
---|---|---|
植物來源 | Cinchona succirubra | Cinchona ledgeriana 等 |
樹皮斷面色澤 | 紅棕色至棕紅色 | 黃白色或淡棕色 |
奎甯含量 | 較高(5%-7%) | 更高(可達10%-13%) |
藥用側重 | 綜合生物堿利用 | 高純度奎甯提取 |
17世紀西班牙殖民者發現其抗瘧特性後,紅金雞納皮成為歐洲治療瘧疾的關鍵藥材。19世紀荷蘭在爪哇大規模種植,形成全球奎甯供應鍊,深刻影響熱帶殖民地的開發進程。中文“金雞納”之名見于清代文獻《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其“治瘧聖藥”的功效。
參考文獻
紅金雞納皮是金雞納樹(學名:Cinchona,如萊氏金雞納樹等)的幹燥樹皮,因顔色偏紅而得名,屬于茜草科植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提到的“雞納皮”可能為名稱混淆,其描述的皮膚止癢功效未在其他權威來源中提及,建議謹慎參考。紅金雞納皮的核心價值仍以抗瘧及香料應用為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