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漢英詞典及數學術語體系中,"恒等"(Identical/Identity)指兩個數學表達式在所有定義域内取值完全相等的關系,其核心特征為無條件成立的等式形式。根據《牛津數學詞典》解釋,恒等式的符號"≡"區别于普通等號"=",強調變量替換後關系不變性,例如三角恒等式$sinθ + cosθ equiv 1$。
該概念在抽象代數中延伸為"恒等元",即集合中與任何元素運算後保持該元素不變的特殊元素。如實數乘法中的1滿足$a times 1 = a$。劍橋大學數學系教材指出,這種性質構成了群論和環論的基礎結構。
漢英翻譯實踐中,"恒等"對應三種英語表述:作形容詞時譯為"identical",強調完全一緻性;作名詞時采用"identity"指代關系本身;在運算符場景則保留符號"≡"并注釋為"identity sign"。中國科學技術術語審定委員會将其列為數學基礎術語,與ISO 80000-2國際标準中的定義保持一緻。
“恒等”是一個多領域的概念,核心含義是“在某種條件下始終保持等同或不變的性質”。以下是不同學科中的具體解釋:
指兩個命題在所有可能情況下真值相同,例如“A = A”是邏輯學中的同一律,表示命題與自身恒等。
“恒等”的本質是強調某種不變性或絕對等同性,具體含義需結合學科背景。數學中的恒等式和恒等元素是最典型的例子,而其他領域則延伸了這一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