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Baeyer-Villiger oxidation
seashell; shellfish
【醫】 bel
like so; you
dimension; maintain; preserve; thought; tie up
【化】 dimension
benefit; favourable; profit; sharp
case; division; metre; square; standard; style
【計】 lattice
combustion; oxidation; oxidize; oxygenation
【化】 adduction; oxidation
【醫】 oxidation; oxidization; oxidize; oxy-; oxydation; oxygenize
貝耶爾-維利格氧化(Baeyer-Villiger Oxidation)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學反應,指在過氧酸(如過氧乙酸、間氯過氧苯甲酸等)作用下,酮類化合物(Ketones)的羰基碳與氧原子間插入一個氧原子,生成相應的酯(Esters)的反應。該反應由德國化學家阿道夫·馮·貝耶爾(Adolf von Baeyer)和瑞士化學家維克多·維利格(Victor Villiger)于1899年共同發現。
親核加成與重排
過氧酸的羰基氧作為親核試劑進攻酮的羰基碳,形成「Criegee中間體」。隨後,酮分子中與羰基相連的一個烷基(或芳基)遷移至過氧鍵的氧原子上,同時O-O鍵斷裂,生成酯和羧酸。
通式:
$$ce{R-C(=O)-R' + R''C(=O)OOH -> R-C(=O)OR' + R''C(=O)OH}$$
區域選擇性
當不對稱酮反應時,遷移傾向順序為:叔烷基 > 仲烷基 ≈ 芳基 > 伯烷基 > 甲基。例如,環己酮氧化生成ε-己内酯(ε-caprolactone),是合成聚己内酯(PCL)的關鍵步驟。
立體化學保持
遷移基團在重排過程中構型保持不變,適用于手性化合物的合成。
Baeyer, A.; Villiger, V. Einwirkung des Caro’schen Reagens auf Ketone. Ber. Dtsch. Chem. Ges.1899, 32, 3625–3633. DOI: 10.1002/cber.189903203151(原始文獻)
Renz, M.; Meunier, B. 100 Years of Baeyer–Villiger Oxidations. Eur. J. Org. Chem.1999, (4), 737–750. DOI: 10.1002/(SICI)1099-0690(199904)1999:4<737::AID-EJOC737>3.0.CO;2-B
Mihovilovic, M. 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Baeyer–Villiger Biooxidation. Curr. Org. Chem.2006, 10 (11), 1265–1287. DOI: 10.2174/138527206777697995
此反應因其在合成化學中的普適性和高效性,成為現代有機合成手冊的标準條目,并被廣泛收錄于高校教材(如《March高等有機化學》)及專業數據庫(如SciFinder)。
貝耶爾-維利格氧化(Baeyer-Villiger oxidation)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學反應,主要用于在酮類化合物的羰基相鄰碳原子上插入氧原子,生成酯或内酯類化合物。以下是關鍵解析:
反應定義
該反應通過氧化劑(如過氧酸)使酮發生氧化重排,在羰基(C=O)旁的碳原子間插入氧原子,形成新的氧雜環結構。例如,環己酮經此反應可生成ε-己内酯。
發現背景
由德國化學家阿道夫·馮·貝耶爾(Adolf von Baeyer)和瑞士化學家維克多·維利格(Victor Villiger)于1899年共同發現,因此得名。
反應機理
應用領域
該反應廣泛用于合成藥物(如抗生素、激素)、香料和高分子材料(如聚酯前體)。例如,工業上通過此反應生産ε-己内酯,進一步聚合生成可降解塑料PCL。
補充說明:由于當前搜索結果僅提供英文翻譯對照,建議結合權威化學教材(如《有機化學》或《March高等有機化學》)查閱更詳盡的機理圖示和應用案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