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shielding of nuclear charge
核電荷屏蔽(Nuclear Charge Shielding)是原子物理學和量子化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原子中電子之間相互作用導緻的有效核電荷降低現象。根據Slater規則和Hartree-Fock理論,内層電子通過庫侖斥力對外層電子産生的屏蔽作用可用屏蔽常數(σ)定量描述。其物理本質源于原子内電子雲的空間分布特性,使得外層電子實際感受到的核電荷($Z_{eff}=Z-sigma$)小于原子核的真實電荷數Z。
該效應直接影響原子半徑、電離能和電子親和能等周期性參數。例如,在同周期元素中,隨着原子序數增加,核電荷屏蔽效率的降低導緻原子半徑逐漸減小(來源:《高等無機化學》第9版)。在光譜分析領域,核電荷屏蔽效應是解釋X射線發射譜線位移的關鍵因素(來源:IUPAC技術報告2023)。
具體計算中,多電子原子的Schrödinger方程可簡化為: $$ hat{H} = sum_{i=1}^n left( -frac{hbar}{2m_e} ablai - frac{Z{eff}e}{4pivarepsilon_0 ri} right) + sum{i<j} frac{e}{4pivarepsilon0 r{ij}} $$ 其中第一項為單電子近似下的哈密頓量,第二項表征電子間相互作用(來源:MIT量子力學公開課程)。
核電荷屏蔽(又稱屏蔽效應)是多電子原子中内層電子對外層電子的排斥作用,導緻外層電子實際感受到的原子核正電荷吸引力減弱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有效核電荷:在多電子原子中,某一電子實際受到的淨正電荷稱為有效核電荷(( Z{text{eff}} )),其計算公式為: $$ Z{text{eff}} = Z - sigma $$ 其中,( Z ) 是原子核的真實電荷數(即質子數),( sigma ) 為屏蔽常數,代表其他電子對該電子的屏蔽效應總和。
屏蔽來源:内層電子和同層電子的排斥作用會“抵消”部分原子核的正電荷吸引力。例如,内層電子(如K層電子)對最外層電子的屏蔽效果強于同層電子。
屏蔽效應的定量分析常借助斯萊特規則(Slater's rules)估算σ值。例如,鈉原子的最外層電子σ約為8.85,故其有效核電荷為( Z_{text{eff}} = 11 - 8.85 = 2.15 )。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參考權威教材(如《無機化學》)或可信科學網站進一步驗證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