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耗散結構英文解釋翻譯、耗散結構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dissipative structure

分詞翻譯:

耗散的英語翻譯:

dissipation
【化】 dissipation

結構的英語翻譯:

frame; structure; composition;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fabric; mechanism
【計】 frame work
【醫】 constitution; formatio; formatio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tcxture

專業解析

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是一個跨學科的科學概念,尤其在熱力學、系統科學和複雜系統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術語解析(漢英對照)

二、理論本質與特征

  1. 遠離平衡态

    系統需處于非平衡狀态(如溫度梯度、濃度差),平衡态下僅能趨向無序(熵增)。

    例:沸騰液體中的貝納德對流花紋需持續加熱維持

  2. 非線性動力學

    系統内部存在非線性相互作用(如正/負反饋循環),微小漲落可能被放大導緻宏觀有序。

    數學表達

    $$ frac{dX}{dt} = f(X) + sigma(t) $$

    其中 $f(X)$ 為非線性函數,$sigma(t)$ 為隨機漲落 。

  3. 開放性與熵變

    系統通過輸入能量/物質産生“負熵流”($d_e S < 0$),抵消内部熵增($d_i S > 0$),滿足總熵變:

    $$ dS = d_i S + d_e S < 0 quad (text{局部有序}) $$

    經典案例:生物體通過攝食維持低熵狀态 。

三、典型實例

領域 實例 能量/物質交換
物理學 激光、流體對流花紋 外部光泵浦/加熱
化學 B-Z反應(化學振蕩) 反應物持續輸入
生物學 活細胞、生态系統 新陳代謝/能量傳遞
社會科學 城市系統、經濟網絡 資源流動/信息交換

四、科學意義

由伊利亞·普裡高津(Ilya Prigogine)于1969年提出,解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與生命有序性的矛盾,揭示“無序到有序”的自組織機制,推動複雜系統研究發展 。


參考文獻

  1. Prigogine, I. (1969). Structure, Dissipation and Life. 理論生物學研讨會論文集.
  2. Nicolis, G., & Prigogine, I. (1977). Self-Organization in Nonequilibrium Systems. Wiley.
  3. 《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學卷》“耗散結構”詞條.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耗散結構是由比利時物理學家伊裡亞·普裡戈金(I. Prigogine)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理論,他因此獲得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該理論描述了一種通過能量耗散維持動态有序的系統,以下是其核心内容:

定義與核心條件

  1. 開放系統
    耗散結構必須與外界持續交換物質、能量或信息,通過引入“負熵流”抵消系統内部的熵增,從而維持有序性。例如人體通過新陳代謝維持生命活動。

  2. 遠離平衡态
    系統需處于非平衡狀态,平衡态下隻會趨向無序。例如貝納特流實驗中,上下液層溫度差達到阈值時才會形成有序的蜂窩狀花紋。

  3. 非線性相互作用
    系統内部存在複雜的非線性反饋機制,微小漲落可能被放大,引發整體結構的突變和重組。

典型示例

理論意義

耗散結構理論連接了物理學與生物學,解釋了從無序到有序的自組織現象,并被應用于生态學、經濟學等領域,成為複雜系統研究的重要基礎。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