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el the pulse
號脈(hào mài)是中醫診斷學中的核心術語,對應英文為“pulse diagnosis”或“palpation of radial artery”。其含義是通過手指按壓患者手腕處的桡動脈,感知脈象變化以判斷疾病。這一技術最早見于《黃帝内經》,至今仍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傳統醫學的定義,號脈屬于“診斷性觸診”範疇,需結合患者整體狀态分析脈象的速率、節律、力度等特征。典型脈象分類包括浮脈(superficial pulse)、沉脈(deep pulse)、數脈(rapid pulse)等28種基礎類型,對應不同病理狀态。例如《中醫藥典》記載,弦脈(wiry pulse)多與肝膽疾病相關,而滑脈(slippery pulse)常見于妊娠期或痰濕證候。
現代研究表明,號脈的解剖學基礎是桡動脈搏動的血液動力學變化。中國中醫科學院通過血流動力學傳感器驗證,不同脈象對應特定波形特征,如遲脈(slow pulse)的搏動周期超過0.8秒。該技術于2018年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傳統醫學章節,進一步确立其醫學地位。
“號脈”是中醫診斷中的重要術語,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號脈”指通過觸摸人體脈搏來判斷健康狀況的診斷方法,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中的“切診”。其中,“號”原指觸摸、探查,“脈”指脈搏,尤其指桡動脈的搏動。現代語境中,“號脈”與“切脈”“候脈”常混用,但存在用詞争議。
根據曆史文獻,“號脈”實為方言音訛,正确表述應為“候脈”:
號脈的理論基礎與髒腑功能密切相關:
總結來看,“號脈”是中醫診斷的核心手段,其名稱雖存在方言訛變,但實際承載了髒腑氣血理論。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脈象分類或曆史演變,可參考、4的詳細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