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haking ague
shiver
【醫】 ague; algor; chill; phricasmus; rigor; shakes; shiver
impaludism; malaria
【醫】 ague; malaria; paludism
寒戰瘧(hán zhàn nüè)是中醫術語,指瘧疾發作時以寒戰、高熱交替為特征的病理狀态,對應英文可譯為"ague with chills and fever"。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其核心表現為周期性寒戰(chills)、高熱(pyrexia)和出汗(sweating)三階段,由瘧原蟲感染紅細胞引發。
該病症在《道蘭氏圖解醫學詞典》中描述為"paroxysmal shaking chills",其病理機制包含三個階段:寒戰期(冷感伴隨肌肉震顫)、發熱期(體溫升至40℃以上)、出汗期(體溫驟降伴隨大量排汗)。牛津臨床醫學手冊指出這種周期性與瘧原蟲裂殖體破裂紅細胞同步釋放代謝産物有關。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寒戰症狀由瘧原蟲代謝産物刺激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引發,典型發作周期為48小時(間日瘧)或72小時(三日瘧)。美國CDC瘧疾防治指南強調,持續寒戰伴高熱需立即進行血塗片檢查确診。
根據《中華傳染病學》第三版記載,中醫治療寒戰瘧主張和解截瘧,常用青蒿素類藥物配伍柴胡、黃芩等。預防措施包括防蚊滅蚊、疫區預防用藥,該方案已納入國家衛生健康委瘧疾防控技術方案。
“寒戰瘧”并非獨立醫學術語,但結合字面及醫學背景,可理解為瘧疾發作時伴隨的寒戰症狀。以下是詳細解釋:
寒戰
指患者因體溫調節異常出現的全身顫抖、發冷症狀,表現為肌肉不自主收縮(如牙齒打顫、肢體抖動),通常伴隨皮膚蒼白、起雞皮疙瘩。
瘧(瘧疾)
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寄生蟲病,通過受感染雌性按蚊叮咬傳播,典型症狀為周期性寒戰、高熱、大汗,民間稱“打擺子”。
發作機制
典型病程
瘧疾發作呈“三步曲”周期性特點(以間日瘧為例):
中醫稱瘧疾為“痎瘧”,認為其由外感瘧邪、瘴毒或風寒暑濕之邪客于半表半裡所緻。寒戰屬“惡寒戰栗”,是正邪交争的體現,需根據寒熱偏盛辨證施治(如寒瘧、溫瘧)。
瘧疾寒戰需與普通感冒、敗血症等引起的寒戰區分,關鍵點包括:
寒戰是瘧疾的标志性症狀之一,由瘧原蟲感染引發免疫及體溫調節異常所緻。及時識别寒戰與發熱的周期性特點,結合流行病學史,對早期診斷和防治至關重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