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plicate; implication; meaning; relish
在漢英詞典的框架下,“含意”是一個具有多層次語義的詞彙。其核心定義為“詞語或句子中隱含的意義”,對應英文常譯作“implied meaning”或“connotation”。相較于字面意義(literal meaning),該詞更強調語言符號背後的深層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語境延伸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注解,含意可隨上下文産生“超出字面表述的附加信息”,例如“燈火闌珊”在宋詞中既指燈光稀疏,又暗含繁華落寞的意境(商務印書館,2016)。
文化符號義
牛津漢語詞典指出,含意常承載文化基因,如“梅”在漢語中除指植物外,更蘊含“堅韌品格”的象征意義(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2020)。
情感附加義
劍橋英語詞典對比顯示,英語詞組“a loaded question”與漢語“話裡有話”均屬含意的典型表現,兩者皆包含“未明說的情緒傾向”(Cambridge Dictionary,2023)。
該詞與近義詞“含義”存在細微差異:前者側重主觀隱含内容,後者更強調客觀固有意義(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在語言學研究中,含意的解析需結合語用學(pragmatics)理論框架,涉及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等學術概念(Grice, H.P.,1975)。
“含意”一詞在中文中通常被認為是“含義”的異形詞或書寫變體,但需注意其規範性與使用場景:
基本定義
“含意”與“含義”同義,均指語言、文字、行為等所包含的意義或深層内容。例如:“這句話的含意(含義)需要仔細體會。”
規範用法
常見混淆與建議
語言演變的視角
語言學家指出,類似異形詞會隨時代逐漸規範(如“唯一”替代“惟一”)。目前權威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僅收錄“含義”,未收錄“含意”作為主詞條。
若需表達“包含的意義”,優先使用“含義”;“含意”雖可理解,但需注意使用場景的接受度。在文學創作等非正式場合偶爾使用“含意”可能體現風格化表達,但需謹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