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體系呈現多層次語義特征,其核心概念圍繞"包容性承載"展開。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權威解釋,"含"的字形演變可追溯至甲骨文時期的口中含物象形,其本義指"銜物于口而不下咽",如《莊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中華書局,2018)。在《牛津漢英大詞典》中,"含"對應三個主要英文釋義:①contain(物理包容),②hold in the mouth(口腔容納),③nurse(情感蘊藏),形成從具象到抽象的語義延伸(商務印書館,2020)。
該字的引申義項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體現為三重維度:空間維度指"包裹其中",如"包含";心理維度指"懷藏未露",如"含怒";生理維度特指"喪葬禮儀",如"含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現代漢語語料庫顯示,"含"在科技文本中的使用頻率較二十世紀增長47%,特别是在化學(如"含水量")、醫學(如"含片")等專業領域形成術語化表達(《漢語計量特征研究》,2021)。
從構詞能力分析,《現代漢語逆序詞詞典》收錄含"含"的雙音節詞達83個,構成"動詞+含"(暗含)、"含+名詞"(含金量)、"含+形容詞"(含混)三種主要結構模式,展現其強大的語法兼容性(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在跨文化交際層面,《漢英對比語言學》指出"含"與英語"contain"存在語義錯位,前者更強調内在包容狀态,後者側重外部容納能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關于“含”字的詳細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如下:
在古籍中,“含”常體現道家思想,如《周易》用“含萬物”形容坤卦的包容性,《尚書》以“含德”暗喻内斂的德行。
以上内容綜合了字形演變、語義擴展及文化背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周易》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