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作為漢語複合名詞,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體系包含三個語義維度:
地理空間概念 指與陸地相對的海洋區域,對應英文"on the sea"或"maritime",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其為"海面上的空間領域"。該詞常見于地理文獻描述潮間帶至200海裡專屬經濟區的過渡區域。
法律術語層面 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框架下特指"領海基線向海一側的水域",包含内水、領海、毗連區等不同法律屬性的海域。該用法常見于國際海事條約英譯本,對應術語"maritime space"。
文學意象表達 古典文學中多借指隱逸之境,如《莊子·逍遙遊》"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的哲學隱喻,英語學界常譯為"the realm beyond terrestrial confines"。現代詩學研究者指出該意象承載着中國文化特有的空間認知範式。
語義演變研究表明,該詞從《說文解字》的"海,天池也"之本義,經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實踐,到當代海洋強國戰略中的政策表述,完成了從自然地理概念向複合文化符號的轉型。
“海上”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海邊或海島
指靠近海洋的陸地或島嶼區域。例如《呂氏春秋》中“居於海上,夏日則食菱芡”,以及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均描述與海相鄰的地理環境。
海面上
指海洋的廣闊水域範圍。如《漢書·郊祀志》記載秦始皇“至海上”,唐代皮日休詩句“意超海上鷹”,均強調海洋本身的物理空間。
指上海(滬上)
作為地域代稱,多見于近代文學作品。例如《海上花列傳》開篇“海上自通商以來”,即以“海上”代指上海,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
湖濱(較少見)
少數文獻中引申指湖泊周邊區域,如江淹《恨賦》“遷客海上”,此處的“海”可能指大型湖泊。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