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lf-affected
admire oneself; lament oneself lonely
“顧影自憐”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為“看着自己的影子自我憐憫”,在漢英詞典中常被譯為“self-pity while gazing at one's shadow”或“self-absorbed melancholy”。其核心含義包含雙重解讀:一是指孤獨失意時對自身境遇的哀歎,二是指刻意欣賞自我形象的心理狀态。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現代漢英詞典》(外研社,2020)将其定義為“形容人在孤獨中自我憐憫或過度關注自我形象”,對應的英文翻譯包含“self-pity”和“narcissistic contemplation”兩種釋義。該成語最早見于南朝謝靈運《遊南亭》詩“顧影自憐,志士獨往”,原指文人雅士的孤高情懷,後逐漸衍生出消極與中性兩種語境。
權威典籍《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指出,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以下場景:
在跨文化交際層面,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于《中國文學選集》中将此成語英譯為“admiring one's shadow in solipsistic melancholy”,強調其蘊含的哲學反思意味。比較語言學研究表明,英語中對應的概念可通過“narcissism”(自戀)或“self-commiseration”(自我同情)表達,但缺乏完全對等的文化意象。
該成語的語法結構呈現典型漢語四字格特征,前兩字“顧影”為動賓結構,後兩字“自憐”構成偏正短語,符合《漢語成語構詞法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中總結的“行為+心理”複合構詞規律。
“顧影自憐”是一個漢語成語,包含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孤獨失意
指人因處境孤苦或情感失落,回望自身身影時産生哀憐之情。如晉代陸機《赴洛道中作》中“伫立望故鄉,顧影凄自憐”,即表達遊子思鄉的孤寂感。
自我欣賞
後衍生出“自我陶醉”的意味,形容對自身容貌、才華等過度關注,帶有一定諷刺色彩。如清代餘懷《闆橋雜記》記載某女子“顧影自憐,矜其容色”,即描述其自戀之态。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晉代陸機的詩作,原指孤獨感傷;南朝後逐漸衍生出“自我欣賞”的用法,如張率《繡賦》“顧影自媚,窺鏡自憐”。
情感色彩
既可表達中性或消極的“孤寂哀傷”(如流落異鄉的文人),也可含貶義,暗諷過度自戀(如刻意炫耀者)。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孤芳自賞、形單影隻;反義詞:妄自尊大、自高自大。
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例如:
(參考來源: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