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leography
ancient prose
book; letter; script; write
古文書(Classical Chinese Manuscripts)指中國古代以文字記錄的書面文獻載體,其漢英詞典釋義可追溯至"ancient documents"或"classical manuscripts"的核心概念。《漢英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官方或私人撰寫的文字記錄,包含竹簡、帛書、碑刻等物質形态"(來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漢英大詞典》第三版)。從文獻學角度,該術語特指先秦至明清時期形成的非印刷類文書,涵蓋甲骨蔔辭、敦煌寫卷、明清檔案三大體系(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中國古籍分類法》)。
在文本特征層面,古文書具有三重屬性:文字載體的物質性(如青銅器銘文)、書寫格式的規範性(如唐代"牒式文書")、語言系統的曆時性(含通假字、異體字等特殊用字現象)。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指出,僅甲骨文單字量已達4000餘個,其中可識别文字約1500字(來源:《出土文獻研究》第12輯)。
針對翻譯實踐,古文書英譯需遵循"三重對應"原則:物質載體對應(如"bamboo slips"指代竹簡)、文書類型對應(如"memorial to the throne"對應奏折)、職官制度對應(如"Prefect"翻譯縣令)。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系建議采用"描述性翻譯+術語表"的複合譯法(來源: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中國古典文本翻譯指南》)。
當代數字人文技術為古文書研究提供了新維度,大英圖書館中文古籍數據庫采用多光譜成像技術,已成功解析1500餘件氧化嚴重的敦煌寫卷(來源:British Library Chinese Collections)。這種跨學科研究方法将傳統考據學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顯著提升了文書釋讀準确率。
關于“古文書”的詳細解釋如下:
“古文書”指古代處理公私事務時形成的原始文件,具有即時性和實用性的特點。其核心特征是直接記錄當時的事件或行為,而非後人編纂的典籍。例如,簡牍文書、敦煌吐魯番文書、明清檔案等均屬此類。
根據唐代《唐律疏議》及日本學者研究,完整的古文書需具備三個要素: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如敦煌文書中的戶籍檔案),可查閱學術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