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收入統計英文解釋翻譯、國民收入統計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national income statistics
分詞翻譯:
國民收入的英語翻譯:
【經】 national income; national revenue
統計的英語翻譯:
【醫】 statistics
【經】 numerical statement; statistics
專業解析
國民收入統計(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是宏觀經濟學中用于系統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内(通常為一年)全體居民通過參與經濟活動所獲得的最終産品和勞務價值總一套統計方法與指标體系。其核心在于量化經濟體的整體産出與收入水平。
術語解析與概念内涵
-
術語構成與漢英對照:
- 國民 (National): 指歸屬于一個國家全體居民(包括公民和常住居民)的經濟活動成果,區别于“國内”(Domestic),後者強調地理邊界内的活動。英文對應 "National"。
- 收入 (Income): 指生産要素(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才能)在生産過程中獲得的報酬總和,體現為經濟體新創造的增加值。英文對應 "Income"。
- 統計 (Accounting): 指采用特定的核算規則、分類标準和複式記賬原理,對經濟流量進行系統記錄、彙總和分析的過程。英文對應 "Accounting"(此處更強調核算體系而非簡單的計數)。
-
核心概念:
國民收入統計旨在通過多個相互關聯的總量指标,反映經濟體的生産、收入形成、收入分配和收入使用(支出) 全過程。它不是指單一數字,而是一個核算體系,其核心指标包括:
- 國内生産總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衡量一國領土範圍内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内生産的最終産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這是最常用的衡量經濟總規模的指标。
- 國民生産總值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 國民總收入 (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 衡量一國居民(無論身處何地)在一定時期内獲得的最終産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GNP = GDP + 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淨額。
- 國民生産淨值 (Net National Product, NNP) / 國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NI): 從GNP中扣除資本消耗(折舊)後得到,代表可用于消費和淨投資的收入總量。狹義的“國民收入”常指NI,即各生産要素(雇員報酬、營業盈餘、生産稅淨額)獲得的收入總和。
- 個人收入 (Personal Income, PI): 指居民個人從各種來源獲得的實際收入總和。
- 個人可支配收入 (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DPI): 指個人收入扣除個人所得稅及非稅支付後,可用于消費和儲蓄的收入。
目的與意義
國民收入統計提供關鍵的宏觀經濟數據,用于:
- 衡量經濟規模與增長: 如GDP增長率是判斷經濟周期階段的核心指标。
- 分析經濟結構: 如各産業貢獻、消費/投資/淨出口比例、收入分配格局等。
- 制定經濟政策: 為政府制定財政政策、貨币政策、收入政策等提供數據基礎。
- 進行國際比較: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GDP、GNI等指标常用于比較經濟發展水平。
- 評估經濟福利(有限度): 雖然GDP等指标不能完全反映福利(如環境、閑暇、分配公平),但仍是重要的基礎性參考。
主要統計方法
國民收入統計通常通過三種方法進行核算,理論上結果應一緻:
- 生産法 (Value Added Approach): 從生産角度,計算各産業部門在核算期内生産的最終産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即增加值總和)。
- 收入法 (Income Approach): 從收入形成角度,計算各生産要素在生産過程中應得的收入總和(雇員報酬、營業盈餘、生産稅淨額)。
- 支出法 (Expenditure Approach): 從最終使用角度,計算核算期内社會最終産品和勞務的總支出(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
來源參考:
- 國家統計局定期發布中國的國民收入統計數據及其核算方法說明。可訪問其官方網站獲取官方定義和數據(如國民經濟核算部分)。
-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的《國民賬戶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是國際通用的國民收入統計标準框架,提供了權威的概念定義和核算方法。
網絡擴展解釋
國民收入統計是通過系統測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内新創造的價值總和,以反映其經濟水平、發展速度和結構關系的統計方法。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核心概念
國民收入統計的核心是衡量物質生産部門(如工業、農業、建築業等)勞動者在一定時期(通常為1年)内新創造的價值總和。其價值形态表現為社會總産值扣除已消耗的生産資料後的餘額,實物形态則對應社會總産品減去生産資料消耗部分。
二、計算方法
-
生産法:
$$國民收入 = 社會總産值 - 生産資料消耗價值$$
即從各生産部門的總産值中扣除原材料、燃料、折舊等物質消耗。
-
分配法:
通過彙總生産要素報酬(工資、利息、租金、利潤等)計算,體現為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結果。
三、統計内容分類
- 生産統計:計算國民收入生産額,反映新創造價值的規模。
- 分配統計:分析收入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的分配結構。
- 使用統計:追蹤國民收入在積累(投資)和消費中的最終用途。
四、作用與意義
- 經濟評估:衡量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和增長潛力。
- 政策制定:為宏觀經濟調控和收入分配政策提供數據支持。
- 國際比較:通過GDP(國内生産總值)和GNP(國民生産總值)等指标進行跨國分析。
五、相關統計指标
- 國内生産總值(GDP):屬地原則,衡量境内生産活動總值。
- 國民生産總值(GNP):屬人原則,包含本國居民國内外總收入。
注:如需更完整的計算方法或曆史數據,可參考國家統計局文件或經濟學專業資料。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