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腳英文解釋翻譯、裹腳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foot-binding
分詞翻譯:
腳的英語翻譯:
base; crus; foot; footsie
【醫】 crura; crus; Paedo-; pedo-; peduncle; pedunculus; pes; pillar; pod-
podo-
專業解析
“裹腳”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女性身體改造習俗,又稱“纏足”。該詞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譯為“footbinding”,指用長布條将女性足部骨骼強行彎曲包裹,使其形成弓形狹小的“三寸金蓮”形态。這一習俗最早可追溯至南唐時期(937-975年)的宮廷文化,宋代開始向民間擴散,直至20世紀初在反封建運動中逐漸消亡。
從文化人類學視角,裹腳承載着多重符號意義:其一作為封建禮教對女性身體的規訓工具,通過限制肢體活動強化“男尊女卑”的社會秩序(Dorothy Ko,2005);其二與審美标準緊密關聯,畸形足部被賦予“纖巧柔美”的畸形審美價值;其三具備階級區隔功能,裹腳程度往往與家族社會地位成正比。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持續十年的纏足過程會導緻趾骨斷裂、足弓塌陷及慢性感染。根據北京大學曆史系檔案,清末北京地區約76%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殘疾(《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研究》,2018)。該習俗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被官方明令禁止,但部分地區仍延續至1950年代。
主要參考資料:
- 《現代漢英詞典》商務印書館2019版
- Ko, D. (2005). 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21884-3
-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書店1984年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裹腳”(又稱纏足)是中國古代對女性實施的一種強制身體改造的陋習,其核心是用布條長期緊纏女性雙足,導緻腳骨畸形,形成“三寸金蓮”的畸形足部形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形式
- 基本含義:用長布條将女性(多為幼女)的腳趾與腳掌強行裹緊,限制足部自然生長,最終使足部骨骼變形,形成弓形或尖錐狀(即“三寸金蓮”)。
- 實施年齡:通常從女童4-6歲開始,需持續數年甚至終身纏裹。
二、曆史起源與發展
- 起源争議:
- 傳說始于南唐後主李煜(10世紀),因欣賞舞者以帛纏足起舞的輕盈姿态而流行于宮廷。
- 實際大規模流行始于宋代,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滲透至社會各階層。
- 鼎盛與廢除:
- 清代:滿族統治者雖禁止滿人纏足,卻默許漢人延續此俗,甚至将其作為控制漢人的手段。
- 清末民初:受西方文化沖擊及新思潮影響,裹腳被批判為“落後象征”,五四運動後逐漸廢除。
三、社會意義與影響
- 審美與地位象征:
- 小腳被視為“柔弱美”的體現,女性行走時姿态婀娜,成為婚姻市場的重要資本。
- 富貴家庭通過裹腳彰顯女性無需勞動的特權,強化階級差異。
- 性别壓迫工具:
- 限制女性行動自由,将其禁锢于家庭,鞏固“男尊女卑”的社會結構。
- 健康危害:
- 導緻足部感染、骨骼畸形、行走困難,甚至引發終身殘疾或早逝。
四、文化對比與反思
- 中外對比:類似西方束腰、日本黑齒等習俗,均體現曆史中對女性身體的規訓。
- 現代評價:裹腳被視為封建壓迫的典型,其廢除标志着中國女性解放的重要進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文獻,可參考來源網頁。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