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cient books
age-old; ancient
【醫】 palae-; paleo-
book; membership; native place; record; roll
古籍指中國古代(通常指1912年以前)以手工抄寫或雕版印刷方式制作的書籍文獻,英文對應譯為"ancient books"或"rare books"。根據《漢英大詞典》定義,古籍特指具有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的線裝書,其裝幀形式包括卷軸裝、經折裝和包背裝等。
從版本學角度劃分,古籍可分為刻本(雕版印刷)、寫本(手抄本)、活字本和拓本四大類。其中宋元刻本因年代久遠、校勘精良,被學界視為珍稀善本。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藏數據顯示,現存漢文古籍約20萬種,其中明代及以前版本不足總量的15%。
在文獻價值層面,古籍承載着中華文明的三大核心要素:甲骨文與金文記錄着文字演變,地方志保存了古代地理信息,醫書典籍如《黃帝内經》則系統記載了傳統醫學理論。哈佛燕京圖書館特藏部主任指出,古籍校勘需要綜合文字學、版本學和曆史學等多學科知識。
當前古籍保護采用"原生性保護"與"再生性保護"并重原則,前者指溫濕度控制等物理保存技術,後者包含數字化掃描和影印出版。大英圖書館中文部近年完成的敦煌寫本數字化工程,為學界提供了8000餘件高清文獻影像。
“古籍”指古代流傳下來的書籍或文獻,是記錄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以下為詳細解釋:
古籍廣義上指未采用現代印刷技術印制的書籍,通常以傳統裝幀形式存在,如線裝、卷軸裝等。狹義上,根據中國學界标準,主要指1912年以前編撰出版的書籍,内容涉及古代學術文化,且具有古典裝幀形式。
時間範圍
狹義古籍的時間下限為1911年辛亥革命前,但部分1912-1919年間出版的書籍若内容與古代文化相關,且采用傳統裝幀,也可歸入古籍。
内容與形式
文化價值
古籍承載着曆史、哲學、科學等多元知識,具有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價值,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依據。
古籍需滿足系統性知識記錄的特征。例如,甲骨文僅作為占卜記錄,未形成完整書籍體系,故不屬于嚴格意義的古籍。
南朝謝靈運在《鞠歌行》中提及“覽古籍,信伊人”,可見古籍在古代已被視為文化傳承的象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保護或具體分類,可參考權威機構如國家圖書館發布的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