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ngdog
bow and scrape; cringe; grovel; lick the dust
"卑躬屈膝"的漢英雙解與語言學解析
"卑躬屈膝"(bēi gōng qū xī)是漢語中一個極具表現力的成語,其核心含義為通過降低身體姿态來表現極度謙卑或谄媚。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該成語由兩個動作構成:"卑躬"指彎腰低頭,"屈膝"即下跪,組合後形成強烈的視覺隱喻,常用于批判喪失尊嚴的讨好行為。
在漢英對照層面,《漢英綜合大詞典》将其譯為"prostrate oneself in obeisance"或"act servilely",其中"prostrate"一詞源自拉丁語"prosternere"(匍匐在地),精準傳遞了漢語原詞中肢體語言的屈服感。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成語詞典》則補充了語境示例:"political sycophancy"(政治谄媚),突顯其社會批判性。
從語義演變考察,《中華成語大辭典》指出該成語最早見于《史記·貨殖列傳》中"富者卑躬屈膝以求利"的記載,原指商人降低身份謀利,後經唐代文學使用擴展為道德批判。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史稿》中特别強調,該成語通過"躬身+屈膝"的複合動作構建出層級遞進的卑微意象,是漢語具象化表達的典型範例。
相關詞彙對比方面,《現代漢英俗俚語對比研究》列舉了英語中的近似表達:"kowtow"(叩頭)側重儀式性屈從,"bootlicking"(舔靴)則更具侮辱性色彩,與中文成語形成跨文化映照。
“卑躬屈膝”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ēi gōng qū xī,具體解釋如下:
這一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氣節和尊嚴的重視,常用來批判喪失原則、趨炎附勢的行為,強調做人應有底線和骨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