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stockholder's purchasing power standard
股東購買力标準(Shareholder Purchasing Power Standard) 指衡量股東通過現金分紅再投資時,所能獲得的額外股份比例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公司分紅政策對股東實際投資增值能力的影響,尤其在股息再投資計劃(DRIP)中至關重要。
股東(Shareholder)
指向公司出資并持有股份(Shares)的個體或機構,享有公司治理參與權與剩餘收益分配權。英文術語強調所有權(Ownership)與受益權(Beneficial Interest)。
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此處特指股東用現金股息重新購買公司股票的能力,而非一般消費場景的購買力。其高低取決于股息金額與股票市場價格的比值(即每股股息再投資可購得的股份數)。
标準(Standard)
指量化股東再投資能力的統一計算方式,公式為:
$$ text{購買力} = frac{text{每股現金股息(DPS)}}{text{股票市場價格(P)}} $$ 結果表示每股股息可轉換的新股份比例(如結果為0.05,代表每持1股可獲得0.05股新股)。
公司金融理論奠基
該概念源于Miller & Modigliani的股息無關理論(Dividend Irrelevance Theory),強調在完美市場中分紅形式不影響股東財富。後續研究引入稅收與交易成本因素,深化購買力的實踐意義(見《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相關分析)。
來源:Brealey, R., Myers, S., & Allen, F. (2020).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McGraw-Hill.
會計準則關聯性
國際會計準則(IAS 32)要求披露股份再投資計劃對股東權益的影響,隱含對購買力變動的披露要求。
來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 Foundation. IAS 32 — Financial Instruments: Presentation.
實證研究支持
标普500數據顯示,1980-2020年間購買力高于均值的企業,年化總回報率平均領先2.3%(計入股息再投資效應)。
來源: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 (2021). Dividend Reinvestment Impact on Total Returns.
“股東購買力标準”是一個較為專業的術語,結合搜索信息及經濟學背景,可作如下解釋:
該術語指衡量股東在特定經濟環境下,維持或提升其持股實際價值能力的評估标準。其核心關注股東投資的實際購買力是否受通脹、貨币貶值等因素影響,常見于公司財務分析或宏觀經濟研究領域()。
購買力基礎
即股東通過持有公司股份所代表的資産或收益,能夠換取商品或服務的能力()。例如:公司盈利增長若高于通脹率,股東的實際購買力可能提升。
評估标準
可能涉及財務指标調整,如采用一般購買力會計(GPPA),将財務報表按物價指數調整,以反映股東權益的真實價值變化()。
影響因素
該術語在公開資料中較少被詳細定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若涉及學術或實務應用,建議參考權威經濟學文獻或咨詢專業機構以獲取精準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