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libellee
by; quilt
【法】 calumniator; calumniatory; famacide; libellant; libeller; libellist
maligner; traducer; vilifier
被诽謗者(bèi fěibàng zhě)
漢語解析
指因他人故意散布虛假事實而遭受名譽損害的個人或實體。該詞由“被”(表示被動)、“诽謗”(指惡意捏造并傳播不實信息以貶損他人)、“者”(表示動作承受方)三部分構成,強調受害方的被動處境。在法律語境中,被诽謗者享有追究诽謗者民事或刑事責任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46條)。
英語對應術語
英語中常用"defamed person" 或"victim of defamation" 表示,具體釋義為:
A person whose reputation has been harmed by false statements made by others.
該術語在英美法系中關聯"defamation"(诽謗),涵蓋書面诽謗(libel)與口頭诽謗(slander)兩種形式(《牛津法律詞典》)。
法律内涵與權利
被诽謗者的核心權利包括:
跨文化對比
在普通法系(如英美),被诽謗者需證明言論的虛假性、惡意傳播及實際損害;而大陸法系(如中國)更側重對人格權的保護,舉證責任部分轉移至被告(《比較法視野下的诽謗制度研究》)。
來源說明
“被诽謗者”指因他人故意捏造或散布虛假信息而名譽、人格受損的個人或群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被诽謗者是诽謗行為的直接受害者。根據和,诽謗需滿足三個要件:
法律保護
依據《刑法》246條,被诽謗者可通過刑事自訴追究诽謗罪,最高可判處三年有期徒刑。同時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即使未達刑事标準,也可要求公安機關對诽謗者處以行政拘留或罰款。
救濟途徑
被诽謗者可采取以下措施:
與正常批評的區分
需注意,如果傳播的是客觀事實或合理質疑(如對公共人物的輿論監督),則不屬于诽謗。被诽謗者可通過專業律師評估是否構成法律意義上的诽謗。
若您正遭遇此類困擾,建議及時咨詢專業律師并保存相關證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