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裂變性參數[Z2/A]英文解釋翻譯、可裂變性參數[Z2/A]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fissionability parameter
分詞翻譯:
可的英語翻譯:
approve; but; can; may; need; yet
裂變的英語翻譯:
【化】 fission
參數的英語翻譯:
parameter
【計】 argument
【醫】 parameter
【經】 parameter
專業解析
可裂變性參數[$Z/A$]是核物理學中用于評估原子核裂變傾向的關鍵指标,其中$Z$代表原子序數(質子數),$A$為質量數(質子數與中子數之和)。該參數的物理意義源于液滴模型理論:原子核的穩定性由庫侖排斥力與核表面張力之間的平衡決定。公式$Z/A$的數值越大,表明庫侖力占據主導,核裂變勢壘越低,原子核越容易發生裂變。
具體含義與作用
- 臨界值判據:當$Z/A geq 45$時,原子核可能自發裂變(如鈾-238的$Z/A approx 36$接近臨界值)。這一标準被用于篩選核燃料候選物質。
- 核反應設計:在核反應堆與核武器工程中,$Z/A$幫助預測裂變截面和中子釋放效率,例如钚-239的$Z/A approx 37.4$,顯示出高裂變活性。
- 理論模型驗證:該參數與玻爾-惠勒裂變理論結合,可量化裂變路徑的能量阈值,為核結構模拟提供邊界條件。
參考文獻
- Krane, K. S. Introductory Nuclear Physics(核物理學基礎理論)
- American Nuclear Society. Nuclear Fission Fundamentals(臨界值判據)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Fission Cross-Section Standards(工程應用)
- Bohr, N., & Wheeler, J. A. The Mechanism of Nuclear Fission(理論模型)
網絡擴展解釋
可裂變性參數[Z/A]是核物理學中用于評估原子核發生裂變傾向的關鍵指标,其物理意義和計算邏輯如下:
1.參數構成
- Z:原子核的質子數(原子序數),決定庫侖排斥力的大小。
- A:原子核的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反映核子的總數。
- 比值[Z/A]:量化質子間的庫侖排斥力與核子間結合力的相對強度。
2.物理意義
- 庫侖排斥力:質子帶正電,彼此間存在庫侖斥力,Z越大斥力越強,公式中通過(Z)體現。
- 表面張力效應:核子間的強相互作用(核力)傾向于維持核的完整性,與核表面積相關,而表面積大緻正比于(A^{2/3})。
- 平衡關系:當[Z/A]值較高時,庫侖斥力占優,原子核更易分裂(如自發裂變或誘發裂變)。
3.臨界值與應用
- 臨界值約90:實驗表明,當[Z/A geq 90]時,原子核可能發生自發裂變(如超鈾元素)。例如:
- 鈾-238((Z=92, A=238)):[Z/A approx 35.6](需外界中子觸發裂變)。
- 钚-240((Z=94, A=240)):[Z/A approx 36.8](接近自發裂變阈值)。
- 核能利用:該參數幫助篩選適合核反應堆的燃料(如鈾-235、钚-239),其[Z/A]值適中,可通過中子吸收觸發鍊式反應。
4.理論模型關聯
- 液滴模型:結合能公式中,裂變概率與庫侖能項(正比于(Z/A^{1/3}))和表面能項(正比于(A^{2/3}))的競争相關,進一步簡化為[Z/A]的依賴關系。
- 裂變勢壘:高[Z/A]值會降低裂變勢壘高度,使核更易跨越能壘發生分裂。
[Z/A]通過量化庫侖力與核力的平衡,成為預測核裂變行為的重要參數,對核能開發、超重元素穩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