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lf-denying
self-abnegation; self-command; self-control; self-denial; self-government
self-mastery
【法】 self-command; self-denial
"克己的"在漢英雙語語境中具有多層文化意涵與語言學特征。該詞由"克己"+"的"構成形容詞性結構,對應英文翻譯通常為"self-restrained"或"self-disciplined"。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意志力約束自身欲望與行為的狀态。
在儒家經典《論語·顔淵》中,孔子提出"克己複禮為仁"的哲學命題,其中"克己"被譯為"subdue one's selfish desires"(《大中華文庫》英譯本),強調道德自律與社會規範的統一。現代漢英詞典如《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将其擴展釋義為"exercising self-control in personal conduct"。
心理學視角下,該詞對應西方學術概念中的"ego depletion"(自我損耗理論),參考美國心理學會(APA)術語庫,指個體抑制沖動反應的心理機制。在跨文化交際中,商務英語教材如《新編劍橋商務英語》常将"克己的"運用于職業道德語境,對應"maintaining professional restraint"。
詞源學研究表明,構詞成分"克"在甲骨文中象形為"肩扛重物",引申出"克服"之意,該字形演變可在中國文字博物館數字資源庫查證。比較語言學視角下,與德語"Selbstbeherrschung"、法語"maîtrise de soi"構成語義對應關系,此類跨語言比較可見于《世界語言結構地圖集》。
“克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è jǐ,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克制私欲,嚴于律己
指通過自我約束來控制個人欲望,以道德或禮儀标準嚴格要求自己。例如“克己奉公”即強調為集體利益而約束私心。此義項最早見于《漢書·王嘉傳》,漢文帝因節儉而“克己不作露台”。
商業場景中的引申義
舊時商店自稱定價低廉、利潤微薄,如“要價特别克己”。
節儉與儉省
部分文獻提到“自奉克己”,指生活簡樸、消費節制。
儒家思想中的倫理觀
孔子将“克己”視為實踐“忠恕之道”的前提,主張通過遵守“禮”的規範達到“仁”的境界。
“克己”既強調内在道德約束(如克制私欲),也包含外在行為準則(如節儉、公道)。其内涵從個人修養擴展至社會倫理,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修身理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