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objectivity principle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客觀原則”(Objective Principle)指基于事實、不受個人情感或偏見影響的行為準則或判斷标準。以下是具體解析:
漢語釋義
“客觀”指獨立于意識之外的事物本質(《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強調真實性與中立性。“原則”指根本性的規範,故“客觀原則”即要求依據事實本身進行判斷的準則。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英語對應詞解析
Objective(客觀的)在英文中定義為:
"Based on real facts and not influenced by personal beliefs or feelings"
(基于事實,不受個人信仰或情感影響)
來源: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Objective
Principle(原則)則指:
"A fundamental truth or proposition serving as the foundation for belief or action"
(作為信念或行動基礎的根本真理或命題)
來源:Merriam-Webster. Principle
事實導向性
依賴可驗證的證據(如數據、觀測結果),而非主觀臆斷。例如科學研究中的可重複實驗是客觀原則的典型體現。
來源: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Objectivity
中立性與無偏性
要求避免個人立場、文化偏見或利益幹擾。法律判決中的“以事實為依據”即體現此原則。
來源:The Law Library of Congress. Legal Principles
學術研究
如論文需引用第三方數據并标注來源,确保結論可追溯(例:$text{實驗誤差} pm 0.5%$)。
來源: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Style: Objectivity
法律實踐
采用“合理第三人标準”(Reasonable Person Standard),以社會共識而非個人情感界定行為責任。
來源:Cornell Law School. Objective Standard
商業決策
企業通過市場調研數據(如用戶畫像統計)制定策略,減少管理者主觀偏好影響。
來源:Harvard Business Review. 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
維度 | 客觀原則 | 主觀原則 |
---|---|---|
判斷依據 | 外部事實、可量化證據 | 個人感受、直覺經驗 |
可驗證性 | 可通過獨立觀察複現 | 依賴個體認知,難以普遍驗證 |
典型領域 | 科學、法律、新聞 | 藝術創作、個人價值觀選擇 |
來源對比參考: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bjectivity vs. Subjectivity
客觀原則是一個多領域通用的核心概念,其核心含義是強調以事實為依據、避免主觀偏見,确保結論或行為的真實性、公正性。以下是不同領域中的具體解釋:
在公證活動中,客觀原則要求公證文書所證明的法律行為、事實或文書内容必須是客觀存在的,或具備充分證據支撐的真實情況,不能虛構或僞造。例如,公證需基于實際發生的交易、身份關系等,否則将失去法律效力。
會計中的客觀性原則(真實性原則)要求企業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記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杜絕捏造或篡改數據。對于注冊會計師,客觀原則則強調在執行業務時需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利益方。
在研究或教學中,客觀原則要求尊重客觀規律,避免個人觀點幹擾結果。例如,體育教學需遵循人體運動的生理機制、心理影響等客觀規律,而非主觀意願。
廣義上,“客觀”指獨立于主觀意識的存在,強調以事物的本來面目進行考察。例如,心理學研究需基于客觀現實,而非研究者個人推測。
客觀原則的核心共性是:以事實為基礎,避免主觀臆斷,确保真實性與公正性。不同領域的側重點可能不同,但均服務于提升結果的可信度與合法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