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可分為四大核心語義維度,其語言演變與跨學科應用均體現中華文化的精确性和現代科學的嚴謹性:
一、動詞義項
本義源自甲骨文象形字,字形表現"以肩扛物"的力量感,如《尚書·洪範》"沉潛剛克"指以柔克剛的哲學思想。現代漢語擴展為"克服困難"(overcome difficulties),心理學領域指"克制情緒"(restrain emotions)。
二、量詞系統 2.公制質量單位
作為gram的标準漢譯,依據1909年清廷《度量權衡法》确立,現遵循國際單位制(BIPM)定義,1克=1/1000千克,應用于藥學劑量(如"50克藥材")和化學實驗精度控制。
三、姓氏文化 3.華夏古姓
位列《百家姓》第378位,最早見于西周青銅器銘文,少數民族轉譯姓氏如滿族科奇哩氏漢化案例,《清通志·氏族略》記載其在華北地區的分布演變。
四、化學術語 4.陰離子标識
在無機化學命名中對應chloride ion(Cl⁻),如氯化鈉(sodium chloride)按IUPAC命名規則标注為"NaCl",此用法被《中國化學會命名原則》收錄。
“克”是一個多義字,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變化。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後的詳細解釋:
能夠
表示具備某種能力(),如“克勤克儉”“不克分身”。
文言文中也表“能”,如《谏太宗十思疏》提到“克終者蓋寡”。
戰勝與制伏
指攻克、戰勝(),如“攻克城池”“克敵制勝”。
引申為嚴格約束,如“克制私欲”“克己奉公”。
嚴格限定
常見于時間限制(),如“克日完成”“克期動工”。
“克”最早為象形字,甲骨文形似人肩扛重物,本義為“勝任”。後引申出戰勝、制伏等義()。現代簡化字“克”合并了“剋”的部分含義,如嚴格限定、消化(如“克食”)等。
以上信息綜合了漢字學、古代文獻及現代用法的權威解釋,具體語境需結合實際情況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